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马尾琅岐田间活跃“科特派” 农户“蟳”得致富经

——

2022-05-12 16:45:55

正值红蟳(青蟹)幼苗投放的最佳时期,在马尾琅岐金砂管理区的福建同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连片的池塘像一面面明镜,绵延向远方。池塘旁,农户们在3位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轻轻将蟹苗投放到早已准备好的海水池内,完成今年第一批青蟹幼苗投放。游动的幼小蟹苗,为企业全年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群众投下了致富新希望。

“这些蟹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良、无病害琅岐本地品种蟹苗,具有个体大小均匀、抗病力强的优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黄薇介绍,经过5到6个月精细化养殖管理,红蟳在10月份就能上市,预计亩产值能达到2万元左右。

科技做靠山

企业发展有信心

看着随着水花翻滚的蟹苗,福建同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由于下雨,池塘里盐度、PH值有变化,养殖户这两天都不敢轻易投苗,只得守着苗等科技特派员来。“专家来指导,有科技做靠山我就放心了!”他说。

2020年,林先生看中了闽江水,更是看中了“琅岐红蟳”的金招牌——2015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被端上厦门金砖国家峰会餐桌。他带领同辉水产在琅岐金砂投资建设红蟳(青蟹)育苗基地,占地面积达120亩,发展琅岐红蟳养殖特色产业,以“共同富裕、共创辉煌”的理念服务乡村振兴。在琅岐经济区管委会的牵线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宋永康、副研究员黄薇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镇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服务。

“要慢慢淡化海水池盐度,让幼苗适应一段时间再下池塘……”什么时候投苗、喂饲料、下池塘,黄薇讲得仔细,养殖户们听得认真。“养殖注意事项专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让我们不仅省心了,效益还得到显著提升。”

“琅岐镇位于闽江入海口,是淡咸水交汇处,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以及丰富的饵料,造就了琅岐蟳的独特风味,红蟳水产品养殖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看到红蟳种质优良,存活率提高了,农民收入增长,我很开心。”黄薇说。

这一边黄薇忙得不可开交,那一边宋永康正带着琅岐镇相关领导参观基地,并指出当地红蟳养殖业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为当地红蟳的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产业振兴需要政府、企业、科技多方努力。”宋永康说。

全链条服务

打造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在琅岐镇,同辉水产红蟳育苗基地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10多家水产养殖场,它们也是科特派服务的对象。

“为助力琅岐红蟳产业振兴,我们科研团队打造了‘育繁推’全链条服务模式。”黄薇介绍,团队阵容强大,成员分工明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凌波负责人工育苗选育工作,优中选优、良种选育,保护琅岐红蟳优质种质资源;黄镇等高校教授创新探索不同的养殖模式,分阶段采用土池、水泥池养殖;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总站给予推广技术支撑……如今,通过将优质的蟹苗销售给琅岐当地养殖户进行养殖,在当地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各项技术,科特派在当地累计服务面积达3000亩。

除了用科技为全链条保驾护航,黄薇还在实验室“抢先”一步养殖红蟳幼苗,观察不同周期红蟳生长情况,寻找最合适的水产营养饲料,提前防治病害,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养殖方案。

“目前,红蟳成活率从10%上升到50%左右,亩产值平均在2万元左右,最高可达3万元,单季总产值预计能达200余万元。”黄镇说道。

据了解,红蟳养殖已经在琅岐镇形成养殖规模,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径。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