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我”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他”远方叔伯中那个“特别有文化”的大爷……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赤脚医生”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作者: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