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走在大旺竹海的小路上,能看见两边的竹子“脚”下的冒出了圆圆的“头”。“这是竹荪,它们的肥料就是这些竹子的落叶。”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党委书记徐飞一边走一边介绍,“除了竹荪,还有木耳、大球盖菇等林下菌类。”
期间,还能碰上了村民把地上的落叶往一旁的背篼里捡。“他们家里也种得有菌子,村民来竹林捡叶子,就是带回去给种的菌子做肥料。”徐飞说。
竹子落叶“变废为宝” 成为林下菌类的有机肥料
记者跟着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村民冯再国到了他的菌子“小基地”,是一个简易的棚子,他将背篼里的叶子撒在已经冒出头的竹荪上。“每年一开春就落不少竹叶下来,我们提前在地上把沟挖好,再把落地上的竹叶全部放在挖好的沟里,把菌种放在落叶的面上,然后再一层落叶、敷土,等菌子长出来。”冯再国说。
2017年,纳溪区白节镇就开始干起了这项工作,把闲置的林地利用起来,不仅为了发展产业,也是为了净化竹林环境,杜绝森林火灾发生。“以前村民的习惯把叶子燃烧后变成农家肥,很容易引发火灾,即便对野外用火的村民进行多次的惩罚,有的村民还是改不了这习惯。”徐飞说,“一开始试点时,林下菌类的种植只有近百亩,通过积极引导村民,现在已经发展到了5000亩,目前林下菌类种植产业还在拓宽。”
白节镇位于纳溪区东南2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20多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63%,其中绝大部分为竹林。徐飞告诉记者,白节镇有原生态的竹林12万亩,竹林的特色是下面的可燃物、树叶较多,容易引发火灾。现在把闲置的林地利用起来,再将落叶“变废为宝”,不仅能防止落叶堆积、村民野外用火引发火险,还能给村民带来收益。
“空中巡查”和“陆地巡查”结合 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竹林防火监测体系
除了大力发展林下菌种植,纳溪区还从源头上进行管控,加大竹林林区的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竹林防火监测体系。纳溪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副指挥长兰福成表示,纳溪区组建了专门护林组织,通过订立护林公约、建设护林设施、组建护林队伍、划定责任区域等方式加强竹林资源保护。
从源头上进行管控这方面来说,除了加强气象、气温预测,每日适时发布预报,加大竹林林区的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外,还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查”与护林员“陆地巡查”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竹林防火监测体系。同时,综合运用挂牌督办、公开曝光等手段,采取“清单制+责任人+时间表”方式推动问题隐患整改。
从应急救援队伍来说,目前纳溪区已建立应急救援队伍36支1420人,其中,专业森林火灾扑火队1支80人。同时,还新建阻火隔离带18公里、直升机临时起降点1个,改建航空灭火取水点9处、森林消防水池10口,安装碘化银烟炉发生器2套。该区现有消防车辆、灭火器材、基本防护等应急救援物资26大类10140件,为快速有效扑灭森林火灾制造了有利条件。
兰福成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真抓实干,履职担当,维持好当前纳溪竹林防火的大好形势,守护好纳溪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