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吉林省扶余市积极谋划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攻坚战,大布局、促进大发展,在黑土地上奏响了乡村振兴最强音。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扶余市三井子镇万宝村脱贫户刘志国告诉记者:“我在2017年就脱贫了,现在我养的羊和种植的葡萄、李子树每年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已经加入到了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万宝村是省级贫困村,于2017年整村脱贫。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他们大胆创新,以“村集体+基地+脱贫户”的模式在大棚产业园区建成了23栋果蔬大棚,覆盖脱贫人口54人,每人每年分红600元,村部屋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覆盖脱贫人口9人,每人每年分红400元。2021年,村里仅发包机动地就收入27万元。
据了解,扶余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增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他们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能单一进行,必须协调推进;不能孤立地干,而要统筹起来做。该市研究制定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大排查工作,在全部危房改造完毕、低保兜底等措施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项目分红、以奖代补、劳务输出、社会救助等帮扶措施,并投资100万元为“三类人群”缴纳“防贫保”保险,最大限度地兜住致贫、返贫底线,有效防止脱贫不稳定户或边缘易致贫户因各种灾害规模性返贫、致贫。全市继续实行副市级以上领导包乡镇、联系脱贫村和市直部门机关干部“321”包保帮扶体系,对40个脱贫村和15419名脱贫人口持续包保帮扶,精心选派147名驻村干部到村任职,确保责任不缺位、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结合实际,该市聚焦阶段性任务,注重从产业、政策、治理等方面入手,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从产业入手。对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101个扶贫项目,相关部门分类建立台账,有序确权登记,落实后续经营管理责任,做到公益性资产落实主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明晰。目前,该市利用各级衔接资金安排产业帮扶项目1个,总投资5296万元,年实现5%收益,计划带动脱贫户1086户2000人,同时投资2236万元实施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标“九有六无”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从机制入手。一方面,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另一方面,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从实际出发,采取差别化的办法,让更多农民享受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带来的便利和收益。乡镇基层平台全面摸排、精准掌握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人口务工状态、务工意愿、帮扶需求及基本信息,建立工作台账,有效落实市场主体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工企业减税降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扶贫车间奖补、贫困劳动力务工交通补助等政策。目前,开发临时公益岗2000人、对外输出就业1054人、就近就业165人,就业人数较去年年底增加393人,同比增长13.9%。更多帮扶措施增强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使原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从而更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治理入手,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从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落实“三级清洁指挥长”制度,创建村由“面子”向“里子”打造,把院子、园子、屋子作为难点攻坚,务求千村示范创建取得实效。创建村常住户实现网格化包保,对患重病、残疾等重点户实现多对一包保,制定一户一策,对所有常住户进行定期排查。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行动起来,参与村屯美化和创建,并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农村文化创建,深化乡村德治建设。
扶余市在极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市一个个文化主题村、旅游开发村、特色产业村涌现出来,她们是:九连山整村打造的平安文化小镇、三井子镇万宝村依托“万宝采摘园”打造的休闲采摘村、五家站镇东荒村依托“民俗特色”打造的特色大煎饼村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