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情 >

透过产业看振兴 安康汉滨区:蔬菜产业种出致富新希望

——

2021-11-10 12:02:08

央广网安康11月10日消息(记者周彤)11月9日,在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天瑞塬农业公司种植基地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冬日的阳光和大棚内的补光灯照射着一株株草莓苗,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它们将开花、结果,走向陕西各地的果蔬市场。

在忠诚村,像这样的设施大棚共有500余亩,2020年经营收益分配达286万元,带动了682户2081人发展蔬菜增收致富,种出了当地群众致富新希望,让蔬菜产业已成为汉滨区一张闪亮的名片。

忠诚村天瑞塬农业公司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忠诚村天瑞塬农业公司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盯准产业突破口 建成全产业链设施蔬菜基地

“忠诚村虽然靠近城区,但前些年却是典型的灯下黑,村里就一条泥巴路,住在河边没水喝,要靠村民肩挑背扛;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成了主选项,祖辈耕种的良田成了荒园。”说起曾经,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感慨道。

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介绍温室大棚种植情况(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介绍温室大棚种植情况(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2009年,忠诚村紧抓安康中心城区快速扩张、蔬菜供不应求的机遇,成立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当年550亩蔬菜销售额就达105万元。随着合作社的不断成熟,忠诚村建立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大棚反租倒包、免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订单、固定园区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村民嵌入蔬菜产业链。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技术培训的村民,刘瑞普已经是一位有着十年经验的职业农民,如今,在天瑞塬农业公司种植基地担任技术员,与同事共同管理着400余亩的设施大棚。育苗、定植、整枝、打杈……刘瑞普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大棚穿梭,查看果蔬长势、为工人讲解操作注意事项等。“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直都靠种蔬菜为生,以前种菜不讲究技术,还需要挑着扁担去卖,一年到头收入很少。现在,我每年都会跟着村里去全国各地学习种植经验和技术,也能算是半个专家了。”刘瑞普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承包的两个大棚再加上在园区的务工收入,每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

刘瑞普在温室大棚查看蔬菜长势(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刘瑞普在温室大棚查看蔬菜长势(央广网记者 周彤 摄)

据介绍,忠诚村以设施蔬菜为突破口,村集体控股的天瑞塬公司负责市场销售和品牌创建,创建“天瑞塬”绿色蔬菜品牌,并依托蔬菜配送中心和城区的38家直营店、蔬菜超市进行线上线下销售。解决了农户“丰收难增收”的难题。同时,抓好生产规模,提升市场话语权。依托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整合镇内外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资金1200余万元,分别在建民街道冯家坝村、洪山镇乾隆村、县河镇财梁社区等地建设设施蔬菜1350余亩,形成产业链。

目前,蔬菜已经成为忠诚村的支柱产业,2020年,忠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27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9327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收益分配人均增加140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8%。

释放乡村吸引力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怀揣梦想 扎根农村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记者看到在天瑞塬农业公司种植基地内悬挂着这样的标语,这不仅是忠诚村对广大返乡青年的鼓舞,更是对人才队伍壮大的渴望。

村级班子后继乏人、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留不住年轻人……在产业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忠诚村面临着缺乏年轻劳动力的问题。如何释放吸引力,让更多年轻人扎根,刘瑞红介绍,忠诚村的村组干部除了每月获得政府给的补贴之外,在产业发展方面还能得到分红,平均每人每年都有5万元到6万元的年薪。“目前,村子里60%的年轻人都回来了,还有十几名大学生都留在了村里,这给我们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活力。”刘瑞红说。

90后姑娘胡代芝就是返乡大学生中的一员,如今,她不仅成了加工包装、产品推广的技术人才和行家里手,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一把好手。在经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后,胡代芝还当选了忠诚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在胡代芝看来,田间地头、乡村街巷也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和专业技能,拥有满满的获得感、荣誉感。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绿色产业基地,让农业焕发新活力、让农村真正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刘瑞红告诉记者。

“令人向往的忠诚村”是汉滨区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滨区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村级所有,企业使用、收益固定”的思路,探索出了“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的“三变”改革扶贫资产经营模式,提出了“村有四式、户有八法”的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实现了集体受益、群众增收、带贫有效的多赢效果,行成了具有汉滨特色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借鉴的新样本。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