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笔者采访有400余年历史传承的杨湾挂面产业发展时发现,早年间杨湾挂面小作坊生产、销售标准不一,产业发展难见起色,手艺人纷纷外出务工致使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尴尬。后来,村里成立合作社,总结提炼挂面传统工艺,制定统一的生产、销售等全链条产业发展标准,提升了挂面质量,产业很快焕发生机。这从侧面反映,发展特色美食,推动乡村振兴,亟需标准的有力引导和推动。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特色美食尤其乡村特色美食不胜枚举。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也是历史的馈赠,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记忆。遗憾的是,一些乡村美食在传承中因产销标准缺乏等因素,导致产业发展难成气候,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机。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推进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作了部署,提出要“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这无疑给乡村特色美食产业振兴设立了风向标、注入了“强心剂”,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地方政府应以《纲要》颁布为契机,本着传承乡村特色美食历史的关爱之心,研制出台政策,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涉农主体聚焦乡村特色美食发展,调动其制定标准、改进工艺、提升品质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沉睡的乡村特色美食资源“唤醒”,将发展举步维艰的乡村特色美食产业激活。
市场监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跨前一步、主动作为,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宣传制定乡村特色美食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全程代办、跟踪帮办、协调促办等方式,推动涉农主体研制标准,做到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促进乡村特色美食产业链各环节更加专业化、统一化,以安全、优质、绿色的特色美食质量和口碑,赢得消费者信赖。
当然,涉农主体也必须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工匠精神淬炼乡村特色美食精华,改进工艺,研制出可复制、可推广且用得上、能管用的乡村特色美食标准。只有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发力、一齐托举,注重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才能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提升标准化治理效能,以标准引领乡村特色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安徽省枞阳县市场监管局 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