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医疗保障团队是运动员安全的守护者。一方面,运动员与时间赛跑,力争赛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保障团队在救援“赛道”上时刻待命,全力护佑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相互配合快速施救
2月6日下午,在首都体育馆内的花样滑冰训练馆,各国双人滑运动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训练。忽然,训练场上发生了意外——加拿大选手与意大利选手发生碰撞,加拿大女选手瓦妮萨·詹姆斯摔倒在地,一度无法站起。
正在赛时场地医疗站待命的中国医疗队员谭存鑫、陈骏、高建海、李婉蓉立即征询加拿大教练同意后,携带急救包上冰救治,并协助运动员离开冰面,在队医的陪同下到达运动员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医生王军及护士张木瀚负责进一步检查。
承担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训练馆医疗保障任务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医疗团队。医疗官王梦航说,经过现场诊断和进一步检查处置后,运动员并无大碍,顺利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
彼时,正在首都体育馆拍摄采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恰巧目睹了这一幕,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拍下了医疗队员救治的全过程。中国医生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加拿大运动员和教练的认可和感谢。
“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反复演练很多次了。”王梦航说,“我们团队的专业配置很完善,涵盖了与赛场救援需要相关的各个科室。队员都很年轻,大多集中在二三十岁。”
与正式比赛场馆相比,训练馆里常常会有8名甚至10名运动员同时在场上滑行起跳,医疗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王梦航说,这几天团队每天最长工作时间达19个小时。虽然工作强度很高,但大家无怨无悔,在救援“赛道”上拼搏无上光荣。
“前几天训练时,美国队队医来医疗站取冰块,特地跟我们聊了一会儿,对中国医生的工作表示赞许。”王梦航说。
方舱诊所救治利器
“方舱移动影像检查室,配备有医疗影像最新技术的64排深度天眼CT和X光机。”在张家口赛区冬奥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技师长付凯亮介绍,方舱式设计便于移动和快速开展救治,是诊断运动损伤的好帮手,在去年年底就已安装并投入使用,不仅能为运动员提供保障,还可以服务赛事工作人员和各代表团随队官员。
古杨树场馆群是本届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主任郭英介绍,为及时应对运动员在雪上项目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受伤,古杨树场馆群配置了19个医疗站、13辆救护车和272名医疗工作者,有9所医院为赛事提供医疗服务支持,首诊救治医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在场馆群内24小时运转的山地转播中心也配置了1个媒体医疗站。
云顶滑雪公园拥有坡面障碍技巧、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U型场地等多条赛道,由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团队提供医疗保障。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董士民说:“这支冬奥医疗保障医生团队已组建了两年多,参与过国际雪联世界杯、冬奥会测试赛等系列赛事保障服务,大家会尽全力保障受伤运动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飞驰雪场守护生命
2月7日,在延庆赛区小海陀山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男子滑降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突然,德国选手多米尼克·施魏格尔在高速滑行过程中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赛道上。守在附近的滑雪医生立刻赶到,对伤情进行检查处理后,用雪橇船将运动员迅速转运到医疗站进行救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袁强介绍,施魏格尔后来被转送至医院,经过检查治疗后伤势平稳,目前已经回到冬奥村。
“当运动员受伤后,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裁判长发出‘运动员停止出发’到‘关闭赛道’的指令后,留给救援人员的时间也就1分钟左右。”袁强说,“对于滑雪医生来说,在雪道上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其紧张程度并不逊于运动员争夺金牌。”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观赏性强但容易受伤,骨折、脊柱损伤、颅脑损伤、颌面损伤等都有可能。”袁强介绍,高山滑雪的医疗保障团队有100多人,其中负责赛道救援的国内滑雪医生38人,来自北京十多家三甲医院,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滑雪医生要盯着整座山,每天在寒冷的户外长时间巡逻值守。
“在竞技、竞速赛道上,每隔三四百米会设立一个赛道医疗站,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4名救援队员。”袁强说,“开赛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运动员或工作人员在比赛、训练或工作时受伤。我们也滑行在‘赛道’上,与运动员不同的是——我们是在守护生命与健康。”
编辑:孟庭伟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