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情 >

河北磁县:“三难村”变身姜满“盆”

——

2022-03-23 21:25:01

“这是一道关键步骤,相当于给姜盖了个‘房子’,能提高地温,可将播种期提前7至15天!”3月22日,正是春耕的好时节,河北省磁县小盆沟村农民张新风正在建设新型设施生姜大棚里劳作。

“以前的小盆沟有‘三难’,吃粮难、嫁人难、娶媳妇难,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生姜芋头之乡’。”在小盆沟村街口放眼望去,不远处村民们都在搭棚、覆膜、开沟……生姜基地里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

小盆沟村支书薛明保介绍,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110户596口人,拥有耕地面积约1000亩,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由于多为沙土地较为疏松,不适合大型农用机械作业,人工作业收成低,无主导产业、集体经济薄弱。

2018年,小盆沟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把脉”,因地制宜,成立了惠丰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集体流转土地400亩。

种生姜的想法源于2019年,薛明保在山东的一次学习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山东很多村都在种植生姜,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作物高很多,市场前景好,从山东回来后他立即和村“两委”一帮人开始琢磨这件事情。

小盆沟村的土质适不适合种生姜?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合作社从山东请来了专家,对村里进行了实地化验和测量后,专家得出结论:小盆沟村的沙土中含丰富的有机质,适合生姜的生长。当即,合作社决定试验种植生姜等经济作物。

“毕竟之前没种过,一开始我们只种了20亩,边种边摸索经验。”薛明保介绍,从生姜选种、催芽、播种到苗期、生长期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第一年生姜亩产达到4000公斤,每亩纯利润1.2万元,比种普通蔬菜经济效益高好多倍。2019年小盆沟村生姜、芋头、树苗等经济作物全部喜获丰收,村民尝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

正在大棚里干活儿的张新风高兴地说:“以前自己种地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种生姜,不仅有租金,又能挣工资,还不耽误照顾家,比起自己种地划算多了。”

效益好,惠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姜种植产生了“头雁效应”。2020年,很多村民也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加入到合作社,生姜的生产技术更趋成熟,逐步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种生姜也解决了很多村民就业问题。”支书薛明保介绍,生姜扩大种植到60多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生姜。除了开沟用机械,其他都需要人工操作,所以用工量比较大,基本上保持在100人左右。

薛明保算了一笔帐,好年景生姜每斤收购价格为4元,价格低的时候每斤也在1.5元以上。小盆沟的生姜有销路、也有名气,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也会增加,要是储藏起来,等到春节或其它季节,销售价格就会上涨,利润会成倍增加。

“除销售外,我们还窖存一部分生姜,窖存到明年价格还能上涨。”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又聘请山东专家设计地下储藏库,筹资24万元建起了一个近500平米、能储藏30万斤的地下储藏窑。通过存储可以避开生姜集中上市期,实现生姜的分批销售,使销售利润最大化,让小盆沟村实现了“盆满钵满”。

“我现在愁的是不够卖。”薛明保摸了摸头,自豪的说。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今年推行订单种植,基地的姜基本是被抢光的,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并远销海外。

磁县时村营乡乡长李海岩介绍,该乡以“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建设“生姜芋头之乡”,小盆沟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先的3000多元增加到115万元。在小盆沟村的带动下,小屯洼村集体经济收入由5万元增加到了15万元,陈庄、西曹庄等8个村正在集中打造占地200余亩的生姜芋头种植大棚基地,已建设成储存量215万斤的地窖,储存量50万斤的冷库,对接洽谈姜粉、姜汁、生姜洗发水等深加工项目,实现了农村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只是磁县村庄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已有28个村发展种植生姜产业,种植面积也由最初50亩的试验田发展到生姜种植2000余亩,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磁县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结合各村特点优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以农产品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确立了生姜、芋头、蒲公英、羊肚菌、金银花、花椒、核桃、小米、辣椒、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2021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80余万元,2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消薄”率达到100%。其中年收入10万以上的村91个,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34个,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18个,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全县形成了特色产业型、山区林果型、商贸租赁型、土地资源型、村企联合型、休闲旅游型、多种经营型等7种增收模式,全面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作者:崔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杰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