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5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联合组织举办为期三天的“辽宁空中课堂专家授课 农业科技培训助力春耕生产”培训活动,在“云上智农”平台进行了线上直播,参训学员62.68万人。本次直播系列培训活动将疫情防控与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相结合,助力全省春耕生产。
正值春耕时节,这几天辽宁各地许多农民在田间地头通过空中课堂学习科技技术。本次系列直播培训活动得到了各类学员们的高度关注,参训的学员有农业农村相关业务部门的同志、有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学员、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相关产业的种植大户、还有对培训内容感兴趣的农户。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有的在办公室集体学习、有的在家里、田间地头用手机观看,有的两三人边看边讨论,还有的边听老师授课边记录笔记。
培训活动结合农时科技助推,帮助农民做好春耕生产,在线上搭建起科技助农专家课堂,指导农民进行春耕生产。通过空中课堂,将理论知识、先进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送到农民手中。在培训过程中,专家认真讲解,答疑解惑;学员们积极与专家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为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开展线上直播系列培训活动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本次直播培训活动的相关安排和要求;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负责组织专家进行备课、授课以及课后视频服务指导工作;“云上智农”平台技术人员为本次培训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各市农业农村科教部门及农广校系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宣传及动员。大家的通力合作,确保了本次培训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培训活动改变了以往的培训形式,将线下“面对面”的培训模式变为线上“屏对屏”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平台突破疫情“封锁”,为有需求的农民和行业专家搭建起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培训抓住农时农事,助推春耕生产,切实为春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这样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既满足了学员们的培训需求,又将专家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给广大农民。同时,也扩大了培训的受众面,打破了线下培训人数限制的约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有需求的人员都参与到了此次培训中。
围绕辽宁省产业特点,结合近期重点工作及春耕期间培训需求,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邀请了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韩勇、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王大为、作物所副研究员李盛有、沙地所研究员王海新、沈阳市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纪明山、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研究员宣景宏6位专家,分别围绕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果树等重点产业内容,从水稻大棚育苗、玉米春耕备耕生产、大豆提产能、花生产业概况及机械化生产、春季设施蔬菜重大病虫害防治、春季果树栽培方面为参训学员进行了在线直播授课。专家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培训学员讲解生产知识及技术,学员们对知识的渴望也点燃了授课专家们的热情,培训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展及延伸。
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果树等历来就是辽宁省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带状种植技术、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已列入中央一号文件。李盛有副研究员在授课中介绍了辽宁省大豆生产状况及扩种大豆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围绕大豆提产能关键技术,重点对辽宁省大豆主栽品种、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了讲解。针对目前大豆传统生产技术粗放、效益低等问题,建议选择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质、多抗大豆品种,并通过秸秆还田、轮作倒茬、均衡施肥和合理灌溉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并采取高效化学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治和全程机械化等策略,实现大豆生产的节本增效。
从全省总体情况看,去年玉米价格持续走高,降水较多。大豆面积扩增,补贴力度加大。花生价格较低,所以2022年花生面积会有所下降。专家们对辽宁春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广大种植户要做到精耕细作,科学管理。保证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和收益。二是去年气候影响,全省降水普遍增多,自留种子质量下降,所以大家一定做好芽率及芽势的检测,做好种子分级,保证播种质量。三是从生态安全和耕地质量提升的角度,建议在地力中等偏上的地块,加大花生与其它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等比例宽行间(轮)作模式的推广。保证土地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加培训者通过“云上智农”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登录“云上智农”软件或手机扫描培训二维码即可进入课堂,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并且培训课程可通过直播课程二维码随时回放观看,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也确保了培训效果。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负责人介绍,学员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我们认识到,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性。通过辽宁省高素质农民分层分类全产业链的培育,依托各类培育资源及培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产业农民的需求,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这样也有助于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提质增效,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李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