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情 >

十年“金叶”路 换得幸福来

——

2022-04-27 12:25:01

张文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张合屯村人。10年前的他还是个拖拉机手,如今的他是承担着南华县2个乡镇12130亩烟田的育苗业主。与烤烟结缘的十年,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金叶”故事。

从“拖拉机手”到“育苗业主”

十年前,张文钦开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平常帮别人拉拉货,有时候拿不到工钱不说,赚来的钱还不够修车。后来,他一咬牙,把拖拉机卖了,在村里流转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带着村里的父老乡亲种人工菌、种蔬菜。因为缺乏经验,第一年行情不好,种出来的菜没有销路,张文钦带着大伙儿免费把菜拉给了县里的学校。当时流转的土地800块钱一亩,为了继续让合作社办下去,张文钦又辗转种了梨树,依然没有成功。社员们开始对张文钦对当初入股加入合作社纷纷开始质疑。

屡战屡败的张文钦,在政府牵线搭桥下,依托合作社的基础,与烟草结缘搞起了育苗大棚。从拖拉机手到育苗业主,消毒、播种、控温、防虫……张文钦要学习的技术还有很多。

2011年,是张文钦培育烟苗的第一年,当时楚雄州推广沙培育苗,为了确保烟苗质量为烟农负责,南华县烟草分公司的技术员几乎把家“搬”到了育苗工场,连吃饭都是错峰“轮班”。把控制温度、杀虫防病、施肥剪叶技术一一教授给张文钦,还带他去禄丰市的合作社学习管理。当看到健康茁壮的烟苗出棚,张文钦又一次找回了信心。

从“育苗业主”到“职业烟农”

有一天,一个烟农找到张文钦,说他供应的烟苗有问题,吵着要赔偿损失。虽然后来查明原因是烟农管理不当导致烟株生病。但这个事情对张文钦触动很大。“和爱人一合计,不如我们自己也种烤烟吧,就用我们自己育出的烟苗。”张文钦说。

2012年,在烟草部门烟稻“轮作”的建议下,张文钦把流转的500多亩土地拿出200亩种植烤烟,剩余的用来种水稻。

“烟草公司的技术员隔三差五就往我地里跑,干旱时教我们节水保苗技术,雨季时候催我们排水排涝,烘烤时候手把手教我们控温排湿……”张文钦说。

图片1.jpg

文钦(右)和爱人在育苗大棚管理烟苗。张静梅摄

张文钦很好学,“前脚”学会育苗,后脚又跟着烟草公司的技术人员学种烟,付出总会有回报。

“第一年的200亩烟田,除去成本每亩有1000元利润,加之育苗、水稻的收益,合作社的社员们都享受到了分红。”张文钦说。

十年“金叶”路,张文钦从在外漂泊的驾驶员到家门口稳稳当当把钱赚的育苗业主,家里的40平米的小平房换成两栋小洋楼,离不开烤烟这棵“摇钱树”,更离不开烟草公司技术员的悉心指导。

手捧“金叶子” 过上好日子

烤烟种成功了,县烟草公司和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又给张文钦出主意,帮助他在烟地里套种玉米、萝卜。

“7月份我把玉米苗种下去,等烟采结束,玉米也长高了,去年套种的90亩玉米,卖到广州增收4万多元,还有30多亩萝卜,也早早卖给了做萝卜丝的厂家。”张文钦说。

有了张文钦的现身说法,乡邻们对他渐渐开始信任起来,也愿意跟着他干。在育苗工场,54岁的朱长琼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跟着他干。一年有365天,有300天都在合作社工作,到现在已经10年了。

“一天80块的工钱,张文钦从不拖欠,遇到家里有急事,还提前预付,做人本分,也诚实守信。”朱长琼说。

像朱长琼一样有10年“工龄”的工人在合作社有七八个。村里的大伙,年轻的外出务工,年长的就守在家里,看着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张文钦就把他们的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只要愿意都可以到合作社帮忙,能育苗的育苗,能种烟的种烟。

“一季烟下来,我至少需要五六十个工人,一年的工钱也是五十多万。”张文钦说。

张文钦的堂弟张文松,之前一直自己做生意,受疫情影响生意无法维持就找到他诉苦。

张文钦给堂弟张文松出主意说:“种蔬菜看行情,做生意看疫情,只有种烤烟什么都不用看,利好的政策,成熟的技术,只要肯吃苦就亏不了。”

这一琢磨,张文松也跟着张文钦种起了50亩烤烟。

张文钦脑子灵光也能吃苦,烟苗还在棚里长着,就想着下步怎么利用闲置大棚增加收入。

“等育苗结束,我要像往年一样,把育苗大棚变成“花果园”,把闲置的大棚利用起来,再给大伙增加点收入。”张文钦说。

十年磨砺,日子慢慢好过了,疫情之前他会带着媳妇儿子出门旅旅游,现在出不了门,他就带着媳妇去元谋、玉溪、通海学种植技术,两口子再不像那些年起早贪黑为生计发愁。

“这些年,开拖拉机、养鸡种菜,最后还是职业烟农这条路最靠谱。”张文钦说。

作者:张静梅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