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就像楔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中间,阻止了两大沙漠的合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民勤人民经历了怕沙、治沙再到现在发展沙产业、沙旅游,真正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发展兴”。
总台央视记者 柴世文:这座塔是甘肃民勤综合治沙试验站的第三号观测塔,定期监测人员就会上塔采集一次数据。登到高处,前面是连绵不绝的沙丘,身后是大片的农田,这座塔见证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较量,由于处在风沙的最前沿,每当极端天气来临,这座塔就是瞭望站、烽火台。
当地曾经用“沙骑墙、驴上房”来形容沙进人退的无奈。要治沙必须要斩断沙子前进的方向,最开始是用黏土,现在最经济环保的方式是麦草方格。先开沟,再铺上麦草,压住,中间种上一棵梭梭,一代一代民勤人背着麦草,带上干粮和水,一干就是70年。这块最倔强的绿洲,阻止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握手,最直观的当属青土湖。
总台央视记者 柴世文:这个就是青土湖,内流河石羊河的尾闾,年均降雨量只有110多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84倍。1959年青土湖完全干涸,通过治沙造林以及从2010年开始石羊河上游的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青土湖重现碧波荡漾,持续了11年,水用面积现在达到了26.7平方公里。生态好转的同时,跟沙漠打了几辈子交道的民勤人也在尝试着向沙漠要效益。离青土湖往北8公里我们来到了大漠的深处,这里有4600亩人工栽种的梭梭林,一方面是防风固沙,另一方面,我带大家挖个宝贝。这个叫肉苁蓉,它是嫁接在梭梭的根部。4600亩的梭梭林、4600亩的肉苁蓉,真正做到了“生态兴则产业兴”。
随着夕阳西下,腾格里沙漠也展现除了它最柔美的时刻,当越过沙丘,102座雕塑作品静静的躺在沙漠的怀抱当中,中外艺术家把大漠的浩瀚以及民勤治沙的文化底蕴用雕塑艺术的形式凝固在这片大地上,它们时时刻刻提醒着来往的游客生态的重要性以及人和自然该如何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