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骄阳如火,但近段时间里,湖南省湘乡市虞塘镇洋潭村的龙友朋家三亩多承包田边不时有人前来参观。每当这时,72岁的龙友朋总是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耐心解答人们的提问。可不?他田里的稻子比其他田里的明显长得好些,苗高杆壮、穗长粒满,格外惹人喜爱。9月6日中午,他又一次站在他那长势喜人的稻田里对参观者说:“我这些稻谷没有任何的农药残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这就是我手里这些‘绿药’的功劳。”
龙友朋所展示的“绿药”,是装在一个白色小塑瓶里的墨绿色液体。他告诉记者,这小瓶250克的药液,可兑水12-15公斤,为一亩田左右的水稻杀虫和治病。无论是稻飞虱、一化螟虫、二化螟等害虫,还是水稻常患的稻瘟病、纹枯病、黑矮病等疾病,以及茶叶毛虫、蔬菜害虫等,这药均能搞定,而且残留及少、容易自然降解。用它给蔬菜杀虫治病,上午施药、下午即可采食。
龙友朋没有吹牛。他的“绿药”既能为庄稼杀虫治病、又无毒素残留。省内一家种业公司经过多次试验后,以一系列的实验数据从实践层面验证了这个事实。而他手中的两本“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一本“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证书”,则从理论层面确认了这一成果。
耗时近30年,花尽全家的“余钱剩米”,终于研制出这种神奇的农药,龙友朋的“绿药”之梦成得并不轻松。
1975年从部队复员回乡后,龙友朋成了一名从地里刨食的农民。和其他农民一样,为了增产增收,他们不得不使用化学农药给庄稼杀虫和治病。随之而来,化学农药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产生抗体、村民因使用化学农药不当引发中毒……年复一年地目睹这些“药害”,龙友朋产生了异想天开的冲动:用植物制成农药,既为庄稼杀虫治病,又让农产品没有毒素残留,还能避免乡亲们在施药时发生中毒现象。
1996年,他正式着手实施自己的这个“植物农药”研制计划。他找来《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许多厚厚的中草药书籍,把有杀虫功效的中草药尽可能地采集回来,泡在大水缸里,然后挑着这些有刺鼻气味的“药水”在自家的三亩稻田做试验。为对比试验效果,他给其中的一亩田配施少量的化学农药,另外两亩全部用这种“植物农药”。结果,这两亩田几近绝收,那一亩的产量也比邻家的差一大截。试验彻底失败了,他不仅被人讥笑为“发癫”,而且一家的口粮都成了问题。
但龙友朋没有气馁。他一次次调整中草药配方,一次次试验,一次次默默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反复的失败让这位经济拮据的农民生活更加困难。
“但我当时整个心思就是要找到安全的植物农药,从没打算放弃。而是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精力和所有能动用的钱都投入到研制中去。”龙友朋说。他从苦楝树根熬汤为小孩驱杀蛔虫的“土方子”中受到启发,采集了苦楝树的叶、皮、根和籽,拿回家做实验。经过反复筛选配方,发现用苦楝籽和另外几种中草药按比例一起熬制出来的水剂,其杀虫和治病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对人畜无害。他将这种水剂在自家田里和地里进行了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确认了这种农药对水稻和蔬菜都十分有效。随后,他开始向乡亲们免费推介使用自己的“植物农药”。
那些日子,他天天提着装满杀虫剂的塑料壶,游走于附近的村组,找人试用。村民不相信他这种“土方农药”能杀虫治病,有人笑他“发癫”,有人说他“行骗”。龙友朋只得一次次解释说明,一次次邀请他们到他的田里和地里现场检验。终于,同村村民刘端祥等人在自家稻田里使用了这种农药,果然,三四天后,他田里的害虫就全部被杀死。受此鼓舞,龙友朋信心倍增。他给自己的产品起了一个时尚的名称——绿药。他说,取这个名称,一是这种药液的颜色是墨绿的,二是这些药是用绿色植物提炼出来的,三是用这种农药所生产的农产品是安全绿色食品。
如今,龙友朋又已将自己研制的“绿药”由水剂加工提炼为“粉剂”,这样更加方便运输和储存。目前,他正在申报第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说起“绿药”的前景,这位纯朴而执着的老农,憨厚地笑了笑,然后满怀憧憬地说:“我研制‘绿药’不是为了发财,而是担忧化学农药给我们造成越来越大的危害。我真希望那些有远见、有良心的企业家能够把我这个研制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建起‘绿药’生产厂,更好的造福要人类。”
陈冠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