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酒业协会公众号注意到,1-10月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酿酒总产量4593.85万千升,同比增长3.37%。其中,白酒产量558.19万千升,同比增长5.49%。相比较往年白酒产量的不断下挫,这一数据在部分行业观点看来,也是市场企稳的表现之一。
另外,从白酒上市企业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来看,贵州茅台等龙头企业也依然延续此前以“稳”为核心的发展速度。而走过上半年动辄三位数的业绩增幅后,进入三季度,各大白酒企业的业绩增速普遍放缓趋稳。
酒业的这些相关数据显示,“稳”正成为近期酒业的关键词之一“稳”
第三季度业绩增速放缓
相较于上半年的业绩增速,第三季度各大白酒企业的业绩增速大多出现放缓。
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超过50%的区域名酒企业有5家,其中舍得酒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09%,净利润同比增长347.94%;迎驾贡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46%,净利润同比增长77.63%;水井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8.44%,净利润同比增长266.01%;酒鬼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31%,净利润同比增长176.55%;青青稞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61%,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314.49%。
而整个前三季度,上述企业的营收及净利润增速较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明显收窄。其中舍得酒业营收同比增104.54%,净利润同比增长为211.92%;迎驾贡酒营收同比增42.62%,净利润同比增80.84%;水井坊营收同比增75.91%,净利润同比增99.35%;酒鬼酒营收同比增速为134.2%,净利润同比增117.69%。
这些腰部企业第三季度业绩增速放缓,而位居龙头的贵州茅台与五粮液则依然延续了较为平稳的态势。以贵州茅台为例,其半年报中透露,营收增长11.68%,而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长则为11.05%,并无太大变动。
变化背后的“稳”发展
贵州茅台的平稳态势与其近几年强调的“稳”发展密切相关。即使是经历了“掌舵者”的变化,新任董事长丁雄军上任后,这一发展主基调也并未有所更改。贵州茅台的“平稳”,除了体现在三季报的数据中,同时还体现在对经销商的把控中。从贵州茅台的动向来看,企业继续严格控制茅台酒经销商数量,对茅台酒经销商队伍进行调整,将资源投向酱香系列酒。
业界认为该举措一方面是改善贵州茅台对飞天茅台的依赖,调整各产品系列在整体营收中占据的比例,而该举措也是为了降低企业发展风险,与“稳”基调相符。事实上,包括中秋国庆“双节”前后贵州茅台增加茅台酒市场供给、取消茅台国际大酒店“住店获取购酒资格”措施以及调整拆箱政策等,都被业界视为贵州茅台正加速对市场管控,改变茅台酒市场乱象的实际之举,目的也在于“稳”这个关键词上。
各大机构在点评酒企的三季报业绩表现时,也多用“增长稳健”进行表述。
以安信证券此前发布的三季报总结为例。该机构认为第三季度白酒增速环比半年报时有所回落与基数恢复有关,整体增长是保持稳健的。从利润端来看,第三季度白酒企业节奏有所控制,增速还留有余力。安信证券同时还指出,高端酒在当下政经消费大背景下,会更注重平稳发展。
五粮液在10月中旬召开高管扩大会时也透露,对四季度发展工作进行部署时所定的工作总基调,是保持“稳中求进”。
有业内人士分析,名酒企业当前所谓的“稳”,并不是指要大幅调低业绩增速,更重要的是名酒企业正试图以更理性的眼光看待白酒市场,在前三季度回款质量提升、现金流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夯实已有渠道,持续调整价格体系,为第四季度以及2022年的企业发展积蓄能量。
高质量发展成关键
在“稳中求进”的氛围下,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各大白酒企业频繁提及的词汇。
所谓高质量发展,表现在名酒企业身上,既有对品牌文化的再挖掘,也有加速推进“老酒’这一热点;包含了对生态酿酒的重新定位,还包含了对产品消费场景的搭建以及消费者服务的更新。不难看出,这些高质量发展中所包含的要点,都跳出了单纯追逐业绩增长的范畴,而是寻求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塑造更能引领企业长期发展的全新形象。
以泸州老窖为例,仅十月份便在文化、酿造、消费人群连接等领域动作频频。先是继续举行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召开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并成立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紧接着发布以传承浓香型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为卖点的新品泸州老窖1952;又联合一众品牌挚友创作以酒为灵感的科幻小说集;之后旗下高光品牌在深圳与“深商菁英会”进行战略合作。
类似的动作同样发生在更多名酒企业身上。在业界看来,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名酒企业在开发新消费群体的过程中,正逐渐结合目标人群,搭建起更符合新消费趋势的消费场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受到行业关注的新消费场景搭建动作,更多集中在高端与次高端领域。这与高端化趋势相关,也符合名酒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增加利润来源的要求。信达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中也提出:“三季度白酒板块整体表现优异,高端酒高质量稳定发展。”信达证券还指出,次高端在酱酒热的带动下扩容明显,但优质酱酒产能有限,给予浓香酒一定的发展红利期,全国化次高端酒加快招商布局,区域名酒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疫情后复苏势头不减,价量齐升逻辑清晰。当前各酒企全年业绩也已基本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