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 >

生活越过越有盼头——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易扶安置点见闻

——

2022-01-30 18:24:50

“请到这边买票,票已买好的,请往这边走……”坐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龙井温泉前台的张春霞熟练地招呼着一批又一批客人。临近春节,随着气温下降,龙井温泉的生意越发火爆,张春霞和她的小伙伴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忙,但是心里高兴呀。”

自从从山区搬到离龙井温泉不远的落别安置小区后,原本打算外出务工帮补家用的张春霞,听到落别乡龙井温泉酒店招工的信息就改变主意了。“通过报名参加技术培训,我就在温泉酒店前台当上了服务员。在这儿吃得好,平均月收入还能领到2500元左右,多劳还可多得呢,回家又方便,比出门打工强得多。”从大山里搬出五年来,她感觉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丽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全貌

在安置小区的落别居委会内,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聘进入居委会工作的搬迁户马红君正忙着与居委会其他同志一道,开展居委会日常工作。“从老家搬过来这边来最大变化就是上班、出行、孩子读书、就医等都非常方便。”

马红君说,以前他和弟弟一家常年挤在老房子里,由于老房破旧且傍山,安全隐患极大,再加上交通不便,在老家生活很艰苦。现在搬迁到新居,政府还为他安排了新工作,对他来说就像是重生一般,现在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落别易扶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灰砖红窗的房屋错落有致排列,房前屋后绿树、草坪、水池相伴,各种店铺林立。广场上小朋友在嬉戏玩耍,大人们忙着备年货、贴春联。

来到搬迁户邓光美的家里,大红的福字和春联贴在门上,家里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窗花,一片喜气洋洋。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沙发等摆放有序,腊肉、香肠、血豆腐,水果、饮料、小零食堆满了阳台。“现在,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一样的生活。”正在准备过年菜谱的邓光美乐呵呵地说。

“我家五口人,以前住的地方只有10多平方米的面积,现在搬到这里后,住的是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住得真舒心。”邓光美说,她家是从落别乡纳骂村8组搬进的第一批搬迁户。以前想都不敢想有这样好的政策,住这么好的房子,安置点还安排她当保洁,有工资可以领,生活过得很滋润。

坐在多功能电动缝纫机前,搬迁户焦杨北正操作着机器,细心缝制服装。“一会下班我还要和同伴们去泡温泉呢。”焦杨北说,现在她们搬迁户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刚搬到小区时我还担心就业问题,没想到小区引进了一家家扶贫工厂,我就选择到服装厂上班。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服装生产的相关技能,越做越熟练,现在月平均工资能拿到3000多块。”

打工就在家门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易地扶贫搬迁落别乡安置点于2017年建设,共搬迁114户537人。安置点突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深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统筹打好“六个一批”持久战 ,真正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培训就业推荐一批。整合境内境外相关培训资源,形成共推合力,做到培训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采取“现场教学式、需求导向式、订单定向式”培训,扩大培训参与率,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展培训10多期,培训内容含创业、导游员、缝纫工、手套加工、家政、竹藤编制等。搬迁农户参与培训的近百人,经推荐均已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扶贫工厂容纳一批。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吸引,成功引进六枝特区凯丽达服饰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宏杰电子有限公司、贵州友善鞋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到落别乡安置小区开办扶贫工厂。现共有员工129人,其中贫困农户33人,搬迁农户14人。

旅游产业吸引一批。借鉴“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境内建设有婚纱摄影基地、浪哨园民宿、水塘寨湿地公园、万亩樱桃园、螃蟹峡等。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境内引进了天宝公司、温泉酒店、逸爽酒店、318房车基地等主打旅游开发和服务的企业,解决就业200人,其中搬迁农户25人。

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帮助搬迁农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贷款用途主要用于加工业、餐饮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及其他方面的经营,已有18户通过“特惠贷”来发展生产,解决就业39人。

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当地政府把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作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就业难的一条出路,对搬迁农户全员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之后,最大范围内地安置了搬迁农户就业难的人员,落别乡安置小区共解决19人搬迁农户的公益性岗位。

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一批。引导搬迁群众将迁出地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重点发展樱桃、茶叶、刺梨、核桃等产业,同时林下种植黄豆、花生等以短养长经济作物,产业覆盖了所有搬迁户,稳定解决农业产业工人就业93人,人均增收1500元/月以上。

“儿子儿媳就在附近打工,平时我在家照顾孙子孙女,遇到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帮忙解决。”在罗少书老人的眼中,搬迁来的这五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摆脱贫困,再到全面小康,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作者:孙大方 李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