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作为农业大县,江苏射阳将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以争创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统揽,锚定沿海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深入实施绿色化、链群化、特色化“三化”行动,奋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趟出具有时代特征、彰显沿海元素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一、锚定绿色化,筑牢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生态底色
射阳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分别占盐城市的15.6%、16.4%,农业生产经营基础较好。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科技赋能,持续加大绿色食品供给。绿色环境再提升。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要求,构建财政资金引导、县属国企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保持236万亩次以上,确保数量足、供应稳。深化全国首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完成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建成高标准池塘5万亩,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绿色技术再突破。巩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成果,实施农机智慧化绿色化提升行动,示范应用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高质量建成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依托大米产业研究院、菊花育苗中心等“一院两中心两基地”,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联手攻关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食味稻”等区域特色种质资源应用推广,打造农业硬核“芯片”。绿色产品再升级。放大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示范效应,实施规模主体入网监管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70%以上。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健全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联动“盐之有味”区域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射阳大米、洋马菊花等品牌竞争力,培育更多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名特优农品。
二、专注链群化,厚植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产业优势
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坚持“农业+”发展理念,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构建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连前端的农业“链群”发展格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突出“产业强园”,提档升级凤凰农谷、鹤乡菊海、四季果香等农业园区,做优“一镇一园一品”,争创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1个、市4A级以上农业园区3个。高质量推进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园区+企业+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机制,持续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常态化组织村企联建项目观摩评比,引导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创业,年内所有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万元以上。优势产业集群“支撑”。提升射阳港健康食品产业园等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承载能级,引建恒之鲜“中央厨房”等千万元精深加工项目15个,“一企一策”支持大米集团、怡美食品、光明银宝等18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智改数转”,打造洪宁食品辣椒加工等行业“单打冠军”,加快培育优质粮油、水产品两个百亿级和果蔬、麦芽、菊花三个50亿级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发挥海河、洋马国家农业强镇带动效应,深化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试点行动,推进海河全镇域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试点,建设洋马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构建“机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打造+平台化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直播带货、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村)20个以上。
三、突出特色化,丰富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内涵
射阳承南接北、通江达海,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既有水乡神韵,也具海洋风情。坚持区域协调、陆海统筹,抒写生态绿、海洋蓝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打造蓝色经济增长极。发挥全县19家市级以上特色优势水产种苗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规划建设3.5万亩高标准育苗基地,创成国家级现代水产种苗园区。抢抓全省首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项目建设契机,加快推进黄沙港中心渔港二期工程,探索“风光+海洋牧场”等跨界融合模式,集成发展海水养殖、远洋捕捞等业态,打造环境友好型海洋牧场示范区。精塑美丽海滨新风貌。依托海堤旅游公路一号线,加快推进黄金海岸旅游区、赶海公园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提升黄沙港渔港小镇和双洋港、东沙港等特色渔村功能配套,积极发展“渔家乐、渔文化”等休闲渔业,叫响“海味射阳”品牌。绘就射阳河畔好风光。高标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射阳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引入社会资本新建康养、医养、疗养“三养一体”的阳河湾生态旅游区,同步推进农房改善2.0升级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让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宜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