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 >

鱼水情深促乡村振兴——春天里的青海故事

——

2022-04-14 14:46:32

春日的青海,万绿吐新。4月8日,在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拉卡山村的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闻声寻源,原来是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正在给村民发放入股分红奖金和工资,村民郝启成与其他11户重点帮扶村民拿到分红金和工资后,满脸幸福地笑了起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而且还有分红,这比以往在外面打工要好得多。”

“以前也想过去合作社上班,可了解到工资低,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最基本的开支,还是放弃了。”郝启成坦言。直到去年底,支队官兵和合作社老板索鹤一同来邀请郝启成到合作社上班,承诺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保底工资,奖金和绩效另算,而且每年还会有分红。听到这个消息的郝启成,当场就和合作社老板索鹤签下了劳务合同,成了合作社聘用的牦牛饲养员。

郝启成签下的不仅是合同,更是村民对支队长期在拉卡山村进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摸索建立“1+2”产业模式的高度认可。

拉卡山村位于平均海拔2644米的多巴镇西北方向的浅脑山地区,2018年以前属于省级贫困村。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小麦、油菜、大豆等常规农作物和农闲季节外出打工。索鹤说:“为了摆脱生活贫困,这里的村民们经常在兰州、银川等多个城市辗转奔波,他们大多没有专业技能,打工收入基本是靠苦力赚取,不仅收入低不稳定,也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使得村里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逐年增多。”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支队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把拉卡山村作为重点脱贫目标,通过在医疗、教育、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民生问题上创新扶贫机制,2018年,拉卡山村实现脱贫。

“要想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他们自我造血功能。”该支队相关负责人说,拉卡山村虽然早已经脱贫,但村民的经济收入并不稳定。

脱贫后,如何确保村民收入的可持续?如何利用就近资源建立管用科学的防返贫机制,成了支队助力拉卡山村继续迈向小康生活的新课题。通过实地查访调研,支队了解到离村3公里的地方,有一家私人入股开设的藏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们第一时间与地方政府和合作社积极沟通,通过不懈努力,“1+2”产业帮扶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所谓“1+2”产业模式,“1”是指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以单位名义在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帮助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按照8%的比例进行年分红,并将分红金通过村两委全部分发给12户重点帮扶家庭。“2”是指一方面让提高生产份额的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优先为之前支队重点帮扶的12户家庭提供就业岗位,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支队借助单位及官兵家属对牛肉的需求,优先在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藏牦牛肉采购,形成自产自销双收益高效模式,帮助其扩大销售份额。

同时,支队积极与总队协调,将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列入《武警部队帮扶村特色农副产品推荐目录》,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持续提升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效益。“1+2”产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是该支队在拉卡山村长期进行扶贫衔接乡村振兴期间凝聚经验智慧的集中体现。

据统计,支队每月从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购买牛肉进行消费帮扶近4.5万元,并在春节等节假日倡导官兵购买扶贫产业牦牛肉;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列入《武警部队帮扶村特色农副产品推荐目录》后,目前在全国有近8家固定商家采购,走开了农村产业的振兴路子。

“同村没有工作的乡亲大多都被邀请来合作社上班,大家看着待遇这么好,都有劲头干活了!”郝启成和其他重点帮扶村民脸上洋溢出朴实的笑容。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