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太阳黄经达45°,这意味着从天文学上,我们正式告别春天,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之后,日照增加,炎暑将至,雷雨增多,万物生长进入旺季。随着新陈代谢加快,人们容易出现心脑血液供给不足,从而产生烦躁和倦怠感。中医认为,“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
步入夏季,我们在生活和饮食上要有什么调养重点?让我们先从食俗出发,读懂立夏。最后附上立夏“养心”调理和食方六条,欢迎按需取用。
立夏食俗多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古称青蛙为“蝼蝈”,池边蛙声一片,蚯蚓也开始帮忙松土了,藤蔓类植物迅速生长,夏日气息逐渐浓厚起来。
立夏最为人熟知的习俗应该是“称人”了。夏季炎热多汗,容易丢失水分,加上食欲减退,人们容易"掉秤",所以这天要把体重记下来,而吃“立夏蛋”和“立夏饭”,也有提醒大家补充营养,平安度夏之意。
很多地区有有立夏“尝三鲜”的食俗,不同地区所指的时鲜各异,常见说法有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海蛳、河豚、鲥鱼)等。
有民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指以倦怠、低热、厌食等为表现的夏季常见病,常见于小孩。古代有斗蛋的食俗,把煮熟的鸡蛋挂在小孩脖子上,孩子们在一起会玩“斗蛋”的游戏,蛋破了就是输了,再把蛋吃掉。其实就是提醒大家预防疰夏,而且有吃有玩的,孩子也就精神了。
还有一说,认为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蛋形像心,民间相信以形补形,吃蛋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养心这样做 中医认为,“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就是说,夏季气候炎热,在五行中属火,跟五脏中的“心”相对应。立夏正处于春夏之交,容易因受寒而伤阳,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护阳养心是立夏养生调理的重点。 立夏养心,在日常生活起居时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晚睡早起,增加午休 立夏过后,日照时间延长,建议在保证睡眠的基础上调整作息,晚睡早起。炎夏里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增加,人在午后易感困意,建议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以缓解疲劳。 2.适当运动,不宜过汗 夏天多运动有助袪湿,但也要注意适度原则。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容易伤“心”。初夏不宜过于剧烈的运动,建议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健步、慢跑、八段锦等,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水。 3.调节情绪、宁神静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意思是人的精神由心来主管。入夏后,气温升高,容易使人心火渐旺,心烦易怒。尤其是老年人,要预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心血管疾病。建议入夏后多做一些安神静心的活动,如书画、下棋、种花、钓鱼等。 4.注意补水,忌饮冰冷 随着气温升高,出汗也多,人们容易口渴。值得提醒的是,一下子喝水太多,会容易影响胃口,令食欲下降,宜少饮多次,切勿贪杯多饮冰冻饮料,否则易损伤脾阳,引发胃肠不适。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用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煮粥吃,有健胃、祛暑的功效。 5.清淡饮食、 消暑祛湿 夏天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补充纤维素、维生素,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入夏后,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症状,油腻辛辣食物要少吃。夏天可以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以清暑热降心火,但苦味食物大多寒凉,并不是所有体质的人都适用。 宜用健脾去湿的食材如淮山、芡实、扁豆、小米等袪湿,即使清热也不宜过于寒凉,也可用利湿之物,如薏米、赤小豆、玉米须、茯苓等。胃寒的人可加入生姜、陈皮以温中理气和胃,即使清热也不损脾阳。 6.增酸减苦 “食红”补心 入夏后,宜以“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为饮食原则。天气一热,人们出汗多,食欲下降,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多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还有敛汗之功。 中医认为,红为火,入心,所以红色食物多能补气血,夏季不妨适当多食,如红枣、红豆、番茄、樱桃、葡萄柚、胡萝卜等。 附立夏食疗方 1.甘草酸梅汤 材料:甘草10克,乌梅20克。 制法:甘草、乌梅放入煲内,加水适量,水煎15分钟后放温饮用。 功效:生津敛汗。适合汗出较多,食欲欠佳之人。 2.扁豆茯苓粥 材料:白米100克,扁豆30克,白茯苓30克,陈皮5克。 制法:白茯苓捣碎,扁豆、陈皮洗净,白米淘洗干净,然后将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煲至粥成,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开胃。适合脾虚湿重,食欲欠佳之人。 3.枣仁宁心汤 材料:酸枣仁30克,白茯苓30克,元肉10克,生姜3片,红枣5枚,陈皮5克,瘦肉500克。 制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一同放进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补虚,宁心安神。适合劳神透支,心血不足,心悸失眠之人。 4.节瓜瑶柱瘦肉汤 材料:节瓜1条,瑶柱15粒,瘦肉250克,姜丝少许。 做法:节瓜去皮切块,瑶柱浸泡10分钟,瘦肉切片。食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开,改小火慢煮40分钟,加入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体虚寒者不宜过食。 5.赤小豆排骨汤 材料:小豆100克、排骨300克、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赤小豆和排骨分别洗净。然后将材料都放入锅中,注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约40分钟,水开了之后,改用文火煲约2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祛湿除热,健脾养胃。 6.沙参百合鸭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 做法:先将鸭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冷水煮开,捞出冲净,再往汤锅放冷水,将鸭肉与百合、沙参等所有汤料放进去,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2小时即可,加盐调味。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养心。 (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