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行业 >

“新农人”沈贤云:农机销售转行特色农业

——

2022-07-26 11:34:13

炎炎夏日,四川省大竹县童家镇稻椒现代农业园区的花椒树已结满果实,扑鼻的椒香中,农人穿行其间,忙碌采收花椒。四周的稻田里,种下不久的秧苗正茁壮成长着,田野山间一片生机勃勃。

这片产业的经营者是沈贤云,早年,他曾在重庆一家农机公司做过销售,当过“销冠”。辞职后,他靠着积累的资金创业,在重庆、河南做起了农机代理销售。

公司规模越来越大,通过与种植大户的交流,结合农机销售指数,沈贤云判断现代农业将发展蓬勃,便萌生了“回家乡搞农业”的想法。2018年,经过市场调查和本地考察,沈贤云在家乡成立四川润童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水稻、花椒。

做销售和开公司带来的开阔眼界,让沈贤云的农业产业之路走得有些“与众不同”。4年来,他实现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出花椒“循环农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四川“润童”农业公司荣获“达州市2020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州市2020年十佳种粮大户”“大竹县2020年度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日前,记者走进童家镇天星寨村种植基地,听“新农人”沈贤云聊农业新技术、新市场,探寻他“慧种田”的故事。

沈贤云为花椒树修枝。李相芬 摄

深耕农机十余载,搞起特色农业有“底气”

在四川“润童”农业公司厂房内,记者看到数台功能各异的机器正隆隆运转:连枝叶采下的花椒被运送至此,投放入高耸的烘干房内作烘干处理。烘干后,“干花椒”通过果枝分离机分离出籽叶梗,花椒果被精处理后打包送往冷藏库保存,叶梗则被专门的机器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提供给烘干房使用。

“我在农机行业当了十来年销售,现在自己搞农业,想的就是让机械进入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而全方位提升效益。”据沈贤云介绍,花椒树每年都需要通过修枝、剪枝保证枝丫生长密度,促进花椒产量。按“老办法”都是把花椒树叶打包卖给饲料厂,回收一部分成本,但这个环节利润不高,且无法处理生下来的树枝。

2021年,沈贤云自建了花椒烘干房,但使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也成为了沈贤云的一块“心病”。“产业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能回避。”沈贤云告诉记者,前些年,沈贤云天南地北跑业务售卖农机,见到很多地区因产业一时富裕,又因污染“后继无力”,“我不想为了发展产业影响家乡的环境。”

如何一举两得解决难题?“烘干房需使用燃料加热烘干,枝叶可以燃烧,结合二者特性,我就想到之前接触过的生物质颗粒燃烧机。”沈贤云告诉记者,生物质燃料以树枝、树叶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经粉碎、挤压、冷却、包装等工艺,最后制成环保燃料。

“这种燃料燃烧无烟无味,其含硫量、灰分、含氮量等远低于煤炭,用于烘烤花椒,既解决替代燃料问题,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沈贤云说,“烘干房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进行加热烘干,不仅烟尘比之前更小,烘干作物的成本也比之前低,烘烤1房的成本较煤炭减少了240元。”

通过引入生物质燃料制作工作,沈贤云在“节约成本”和“循环利用”的方向不断探索,成功为自己的花椒产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循环型”加工方式。

沈贤云指导技术人员开展农用无人机维护。 李相芬 摄

剑指“品牌化”,转型升级靠的是“小而精”

2021年,沈贤云先期发展的水稻实现耕、种、管、收、烘五大环节机械化,同年,花椒树开始进入成长期,年利润达到160万元以上。

投资农业初步见效,但沈贤云并未就此满足。“规模化、机械化,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保证粮食产量,降低生产风险。”沈贤云说,“但是,受地形、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川东深丘地带的传统水稻产业想做大做强,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往‘小而精’的品牌化方向发展。”

沈贤云告诉记者,回乡创业前,他经常与种植大户们打交道,对传统农业的弊端十分了解。以他栽种的两种作物水稻和花椒为例对比,即便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的水稻每亩纯利润也只有5、600元左右,花椒利润却高达每吨2000元。

“像传统水稻种植这样的产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用优质谷种提升品质,用技术手段保证绿色生产,再通过营销把口碑和品牌打出去。”带着这样的想法,沈贤云开始引进多种水稻进行试种,以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推广种植。

随后,他经过多番考察研究后,将黄板、紫外线杀虫灯、生物质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引入水稻种植区域,并在稻田边种植绿色防控作物,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绿色质量”,遇到技术难题,他还亲自带领农技人员前往外地,向有经验的种植户、专家请教。

经过土壤和水源的检测,沈贤云种植的两种作物在产出环节都符合绿色食品的申报。“我还在花椒树下套种了大豆,希望能在‘增收一季豆’的同时,用纯天然肥料增加土地肥力。”沈贤云说,接下来,他准备通过与其他资质符合的加工厂家合作,让产品得到绿色食品的认证,打造出本地的水稻特色品牌。

沈贤云指导农户开展水稻机械插秧。李相芬 摄

“拉乡亲们一把”,展望“新农人”使命在肩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沈贤云深知农民不易。

“搞农业要想长盛不衰,业主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沈贤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在种植、采摘等繁忙时节,四川“润童”农业公司的用工可达180余人。“一年支出务工费近60万。”沈贤云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四川“润童”农业公司为主体的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种植优质水稻1万余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7600亩、花椒1100余亩、果树2000余亩、吊瓜500余亩,发展水稻制种900余亩。2021年,仅花椒一项,实现产值165万元,吸纳周边群众3000余人就地务工,此外还新发展辣椒700余亩,帮助椒农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

“产业走上正轨后,我想通过‘订单式农业’的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沈贤云说,这种模式下,公司可以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帮助农户联系收购商,对产出的花椒进行回收,在技术和销路上提供保障。

除了“流转土地+务工”的帮扶模式,沈贤云还在当地招募农民进入他的农机公司学习农用无人机、步进式插秧机等农用机械操作。“‘农民有技术,增收有支柱’,希望通过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改变农民的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现代化。”据沈贤云介绍,农忙时,农用无人机操作员每天的收入能达800元左右。

受益的不仅是当地农户,沈贤云自有的厂房和农机设备,也为附近不少种植大户提供了便利。在农忙时,沈险韵会分出一部分农机,为有需要的大户提供服务,还将厂房内的设备租借给他们进行产品粗加工。

“这样做既能共享资源,也能利用好闲置资源。”沈贤云说,作为大竹县农机协会理事长,他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农机的便利,促进农机在大竹的推广普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培育出更多的致力农业发展和家乡振兴的‘新型农民’,下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人”沈贤云如是说。

作者:兰楯 程一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