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白酒产业的抗冲击能力最强!”近日,在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如是表示。
中国酒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度全国酒业规上企业取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35%、利润同比增长30.86%的情况下,白酒业仍然呈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取得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利润同比增长32.95%的好成绩。
单独来看,白酒业在销售收入与利润方面的增长率,显著高于酒业整体数值。与其他多个酒种比较,白酒业也同样呈现出优势——葡萄酒业规上企业2021年度销售收入90.27亿元,同比下降9.79%;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7.64%;黄酒业2021年全国规上企业销售收入127.17亿元,同比下降5.24%;利润16.74亿元,同比下降0.97%。
不只是去年的数据保持领先,实际上,白酒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相比其他酒种表现出超强的韧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白酒行业继续呈现结构性繁荣、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能和市场向优势产区和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
过去一年,头部酒企市场集中度再度提升,头部白酒在行业销售中占比39.51%。
自2020年上半年以来,诸多行业受到疫情冲击,酒业也深受其害。那么,困难之下其表现到底如何?
近5年白酒业一枝独秀
中国酒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度全国酒业规上企业取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35%、利润同比增长30.86%的情况下,白酒业仍然呈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取得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利润同比增长32.95%的好成绩。
单独来看,白酒业在销售收入与利润方面的增长率,显著高于酒业整体数值。与其他多个酒种比较,白酒业也同样呈现出优势——葡萄酒业规上企业2021年度销售收入90.27亿元,同比下降9.79%;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7.64%。黄酒业2021年全国规上企业销售收入127.17亿元,同比下降5.24%;利润16.74亿元,同比下降0.97%。
不只是去年的数据保持领先,实际上,白酒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相比其他酒种,表现出超强的韧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发展曲线来看,名酒企业普遍在2016年、2017年实现回暖。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葡萄酒业的“调整期”更为漫长。
2017年度,我国葡萄酒业销售额达到了318.83亿元,利润达到了33.83亿元。但受到消费趋向变化、进口酒增多等多重因素影响,到了2018年度,国产葡萄酒业的销售额与利润近乎腰斩,此后也逐年下降,到了2021年度,国产葡萄酒的销售额约相当于2017年度的三分之一以下,利润约为2017年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葡萄酒产量占全国饮料酒产量比重由1.8%下降至0.6%,营业收入占酿酒工业比重由5.0%下降至1.0%。
2017年,纳入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593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654.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28.48亿元。
2021年,白酒业规上企业实现销售额6033.48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以上;实现利润1701.94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5%以上。
也就是说,在这5年中,国产葡萄酒业深陷调整期、业绩下滑严重,与此同时,白酒业在销售额缓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度攀升,尤其是在2020年后经历疫情冲击的情况下。
差异化竞争与结构化增长是关键
白酒的独一无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葡萄酒则遭遇了进口商品增多与疫情反复等多重冲击。
中国酒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产葡萄酒产量仅为26.8万千升,而进口葡萄酒进口量达42.4万千升。
“近年来,扩大开放政策给进口葡萄酒以机会,再加上同质化条件下,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追捧,导致了国外葡萄酒产品对国产葡萄酒的挤压。”酒业营销专家、知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学飞认为,葡萄酒的市场竞争环境与白酒截然不同,后者因为独特的酿艺传承以及依托于地域的特质,在差异化竞争中更具优势。
进口葡萄酒不仅量多,而且价廉——2021年葡萄酒进口产品均价为25.23元/L,而国产葡萄酒均价约为33.7元/L,进口葡萄酒产品持续挤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疫情的袭来,又让国产葡萄酒受到了极大冲击
相比葡萄酒,白酒则在这几年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白酒行业继续呈现结构性繁荣、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能和市场向优势产区和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过去一年,头部酒企市场集中度再度提升,头部白酒占行业销售占比39.51%。
2021年,白酒头部企业表现较好。其中,贵州茅台销售额1061.9亿元,五粮液662.1亿元,洋河股份253.5亿元,山西汾酒199.7亿元,泸州老窖206.4亿元,CR5合计约达到2383.6亿元,占全行业年度销售收入比重达39.51%。
头部企业日益壮大,让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加强大
面对葡萄酒业的现状,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王琦认为,目前我国葡萄酒业呈现出:IP化初见成效,产区效应进一步放大,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新葡萄酒消费产品不断出现的迹象,预示着整个产业已经触底,反弹之日可期。(杨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