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师傅,看你笑眯眯的样子,是不是今年又找到好烟地了?抱着水烟筒晒太阳么怕是地块早就翻犁结束,坐等栽烟喽!应该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提供帮助的了……”云南省广南县旧莫烟站站长符边福入户开展政策宣传时,仔细询问着秦孔发当前的基本情况。
在广南县珠街镇里吉村委会狗街村小组烟农秦孔发家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有关心、有祝福,其乐融融。
说起秦孔发,42岁的他,是广南县烟农队伍中种烟经验最为丰富的铁杆烟农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性格内向的烟农之一。初见秦孔发是在2021年珠街镇烤烟中耕管理现场培训上,作为种烟先进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交流的他,语气温和、委婉,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但是很能吃苦的感觉,让人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一起种烟,虽然多数时候是他们忙自己玩,但是耳濡目染的也有了一些了解,没出去打工之前,我一直在家种烟,对烤烟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秦孔发告诉说。
1980年出生的他,从小就和烤烟结下了“烟缘”,但这段特别的缘分曾因生活的无奈而不得不被迫结束。“我们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烤烟种在山腰上,机械化水平低,烤房是老式的土烤房,种烟的效益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在谈及当年为何放弃种烟时,秦孔发如是说。
因此,曾几何时,他也是工地上搬砖砌墙的好帮手,工厂里打螺丝的好技工。“那时候二十出头,每天早出晚归,除了睡觉就是上班,稚嫩的双手满是老茧,晚上时常会因腰酸背痛和想家睡不着”。回首那段度日如年的坚强岁月,秦孔发心里的那个烙印一直挥之不去,在脑海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0年,秦孔发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他和几位老乡在浙江打工,年前就一起回家过年。
“没事做的时候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拉家常,偶尔听他们谈起种烟的事情,说种烟优惠政策越来越好,村里有哪些人家种烟发了财,盖了楼房、买了车”。秦孔发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刚好那一年,烟站人员来村里动员发展烤烟种植,拿外出打工与烤烟种植给在座的算了一笔明细账,自己又有些心动。
在同村老烟农蔡啟平的带领下,秦孔发于当年又加入广南县烟农队伍这个大家庭,与烤烟再续“前缘”,开启了之后长达12年的种烟生活。
“烟草公司非常关心我,给了很多特别关照。烟站安排了同村经验丰富的烟农带我,而且技术员和辅导员也全程跟踪指导,又通过与村委会协调把附近村子的土地集中流转给我,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流转的土地相对连片、平坦,机械操作也方便,也是在那时我通过补贴购买了第一台微耕机,省了不少工钱。”对于重返烤烟种植的秦孔发,烟草部门的关心关怀让他铭记于心。
那一年,秦孔发18亩烤烟除去成本投入,攒下了5万多元,是再一次回归“本行”赚到的第一桶金,让他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烤烟种植信心。
“在外打工的那几年,离乡背井,照顾不了家里,吃饭、睡觉、生病都是一个人,确实不容易。虽然工作单一,工资也还可以,但是在外生活,房租、水电、消费都不便宜,零零碎碎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说起打工经历,秦孔发若有所思的回忆道。
种烟以来,烟叶价格只升不降,优惠政策只增不减,政府和烟草部门都倾力帮助烟农对抗灾害、谋求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种烟效益,相对于玉米、辣椒来说,烤烟种植是个不错的选择,当问及坚持种烟的原因时,秦孔发如是说。
据了解,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和多产融合发展模式,广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结合全县“一县一品”战略实际,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粮、烟、畜”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粮稳烟,以烟促粮”的发展思路初显成效,烟区“烟+蔬菜”、“烟+油菜+青储玉米”等产业综合体建设初显雏形,极大的改善了烟区烟农烟后增收不足的问题,为稳步推进烟农多元化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烟农起得来、留得住、有效益的良好局面,而秦孔发就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诸多受益者之一。
近几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大力推广,秦孔发的烤烟面积越种越大,种烟越来越轻松,种烟效益也越来越好,加上烟后油菜、豌豆等其他作物的额外增收,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2021年,秦孔发收入超过20万元,小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作者:杨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