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各地纷纷开展“三下乡”活动。但笔者在农村走访时,也听到一些农民朋友对文化下乡的不同看法: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来时热热闹闹,走后没啥回味,难以从中受益;一些活动不对口味,节目内容是老一套,难以反映真实生活;有的送戏下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搞“一日游”;一些送书活动所送图书不符合实际需要,成了摆设。
文化下乡本是为了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不忘“富脑袋”。可活动若是不符合农民需要、不接地气,就会导致农民看不进去、没有收获,费劲搞的活动难有实效。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他们既期待欣赏好看的文艺节目,也渴望学习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一些文化下乡活动不受欢迎,不是因为农民没有需求,而是开出的“菜谱”没有切中“行情”、符合“口味”。
文化下乡要富有乡土气息,能够传播乡音、表达乡情,才能办得有声有色。首先,活动内容要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本地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要提前深入基层,做好调研,问需于农,设计好对群众有用的文化“菜谱”。其次,要巧妙结合“大与小”“送与建”“老与新”。既要组织好大型团队下乡,也要让更多小型演出队深入基层;既要送文化下乡,也要注重发掘与建设当地文化服务队伍;既要保留农民喜爱的经典节目,也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更新“菜谱”。此外,还要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多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要让文艺节目更多源于生活,让农民朋友感到节目里演的事、说的话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唯有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才能在家门口领略乡土情韵,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