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片神奇瑰丽土地。在这里,科技扶贫的力量能否改变深度贫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将分享他用青稞书写的援藏之路。
王凤忠:2016年7月20日,我接到了中国农科院人事局局长的电话,他说:“凤忠同志,经院党组讨论,决定派你参加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工作,你看有什么困难?”接到电话的一瞬间我是犹豫的,当时我的年龄是44岁,心脏不是太好,但是我给了魏局长一个肯定的答复,我接受组织的安排。因为我在那之前去了西藏9次,跑遍了西藏的很多县,我对西藏很了解也有情结,我认为我所具有的农产品加工的知识、资源对西藏来说都非常需要,我觉得我能给那一方土地带来些利益。所以,我在接受了三天的培训后,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援藏之路。
听起来好像很浪漫,但实际上援藏之路困难重重。第一个,就是高反。来西藏第3天,我们有两位同事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住进了医院。第9天,一位来自安徽的援友在山南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住进医院,变成了植物人,1个月后成为我们第八批第一个永远长眠于雪域高原的援友。3年时间,援友有13个人由于不同原因牺牲了。
第二个就是责任的压力。到西藏的第一天,西藏农科院尼玛扎西院长就要请我吃饭,当时我还挺高兴。谁知道刚坐下,菜还没上,院长就拿出了一张图纸让我看,原来他们当时正在筹备建立一个食品加工研究所,院长拿着图纸就开始问我怎么规划、怎么设计。于是建立西藏农牧科学院的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成了我抵藏后的第一项工作。也是在这顿饭桌上,院长给我提出了“六个一”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个研究所、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开发一批产品、推动一个产业、扶持一些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这虽然有压力,但更大的是动力。
从哪下手呢?青稞是西藏的第一大农作物,青稞产业作为西藏最大的农业产业,是西藏脱贫致富的关键。为西藏解决4万吨青稞原料的出藏难的问题,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尹分水主任和企业找到我,希望能够在青稞的主粮化方面有成效,在青稞米、青稞面粉等方面形成产能,并且在年底之前开发出系列产品。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觉得需要和国内多个领域专家合作,2个月内我5次回京,设计了年产4万吨青稞米最大规模生产线。当时西藏青稞加工产业基本处于小规模生产,缺乏创新性产品,我调研了全区27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不具备建大规模生产线的能力,但是有一家公司有潜力,经过与公司负责人多次接触,我告诉他发展青稞产业的困难,要付出的代价相当大,但是这对于西藏的青稞产业、当地老百姓都会带来很大的利益,如果他愿意尝试、并且有信心去做,我也将竭力全力帮助他。这个负责人也是个有情怀的人,很快与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5月份,我们选定了桑珠孜区开发区的一个地块,同时开展了厂房设计、工艺路线的选定、加工设备的配套以及新产品剂型定型等工作。8月份,最大单体厂房在日喀则建设,9月份完成设备采购,10月15日生产线完成安装,可以说建设创造了西藏企业建设史上的“西藏速度”。
硬件算是解决了,但是青稞加工技术方面当时在国内基本还是个空白。青稞籽粒有一个腹沟不好脱皮,传统的加工做法会直接把青稞的糊粉层去掉,这个糊粉层具有很好的辅助降血糖功效,去掉了会影响青稞的营养价值,当时我刚好在我们的研讨专家群里看到江南大学陈正行教授发布了一个柔性脱皮技术,第二天我就去了他们学校找到陈教授,后来就把这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给解决了。为解决青稞米保质期短、易氧化的难题,我回北京请教中国农大的专家,利用过热蒸汽灭酶技术使保质期延长。青稞的表皮质地比较硬,蒸米饭时需要长时间浸泡,消费者买回家还得泡8个小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这个问题也得解决,我就找到了国内杂粮专家沟通探讨微膨化技术,这样青稞就可以和大米同蒸同熟,为青稞进入千家万户做足了准备。
同时,我们积极研发新产品,出了6大类100多款青稞产品,包括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面条、青稞酒、青稞酵素等产品。
目前,青稞米也进入了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我扶持的企业目前成为了自治区最大的青稞加工企业。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我摸索出了“飞地扶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西藏自治区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对于解决深度贫困区脱贫致富提出了一条有自治区特色的扶贫方案。
援藏是一份事业,用心付出才有责任的担当;援藏是一种见证,用心维护才有民族团结的乐章。三年援藏虽已过去,但一次援藏路,一生西藏情,我还会持续关注、投入热情和精力,帮助雪域高原发展,与藏区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青年农业创业者 牛越:您选择青稞做扶贫产业,只是因为地区需要?还是青稞本身真的很值得去开发、推广?
王凤忠:青稞是西藏地区的民生粮、保障粮、致富粮、健康粮,西藏的青稞产量很高,青稞具有几个非常好的物质,其中的β-葡聚糖是被国际公认的辅助降血糖的物质,同时它还富含有一些直链淀粉等,直链淀粉被人体难以迅速消化吸收,所以会间接让我们的血糖升的速度慢下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降血糖的物质。这样的一个好产品长期在西藏,没有被广大的百姓所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形式太过单一,口感不好,所以我们把青稞开发成了方便营养的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吴一凡:您提到青稞米进入到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里,这个意味着什么?
王凤忠:这有两个意味,第一个是进入名单是很难的,首先得到了自治区的认可,才能推荐到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第二个通过扶贫产品采购名录的推广,使青稞更多地被百姓所认可,促进青稞的消费,也对当地扶贫产业有一个带动作用。
牛越:青稞产业带动起来了,藏区老百姓受益了吗?农户收入提高了吗?
主持人:我们现场请到了一位藏族同胞曲央,让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来谈一谈。
藏族同胞 曲央: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一人在外打工,家庭生活困难,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青稞一斤最多也能收到2元,自从王老师和德琴公司建厂开始规模化收购青稞,发展青稞产业后,以高于市场价格2.4元购买青稞。我现在在德琴公司做文员,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如果没有这个公司,也许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又照顾不了自己的家人,现在这个工作离家近,我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随时看望家人,现在我们全家已经脱贫了。
主持人:王所长,我听您在演讲里提到了一个“飞地扶贫”模式,这个是怎么操作的?
王凤忠:大家知道在极度贫困区,它一般的资源比较匮乏,交通不便,所以我们在选择离极度贫困区相对较近的一些发达区域建设工厂,让工厂把西藏的一些扶贫资金投入进去,这样老百姓一方面利用扶贫资金所产生的收益获得一些股金,同时企业还可以吸纳当地的一些老百姓来打工,获得一些工资性的收入,企业还可以从极度贫困区收购这些原材料,比如青稞从每斤2元钱提升到2.4元钱,每斤增加4毛钱的收益,在农业方面又进行了一个增值,扶贫资金给贫困户带来收益。所以这个“飞地模式”当时也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
牛越:如果我要去西藏创业做农业,老师您会给我哪些建议?
王凤忠:如果从产业选择的角度,建议首选青稞产业,可以开发很多的产品,其次藏猪产业,你可以选择松茸、藏羊、牦牛等特色产业。从一二三融合角度考虑,我建议尽量用二产,用加工业带动一产的种养殖业、拉动三产的服务业,这样你能享受到产业链整体的效益。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主持人:王所长,您的“六个一”的任务完成了吗?
王凤忠:经过三年努力,我超额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六个一”的任务。研究所成功的建成了,我同时培养了50多名科技干部,还有1名博士和几名硕士;在产品开发方面,我开发了160余种产品,我们也确实让藏族百姓致富了。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西藏这片美丽的土地会越来越富有,西藏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对我们广大的百姓而言,最好的援藏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走进西藏去看一看,在西藏体会一下西藏的特色产品、看一看风景、住一住西藏的民宿,这就是对西藏最好的支持。(资料来源:央视(大地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