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如一日,一辈子围着油茶转。为了选育优良品种,他跋山涉水;为了给贫困户传授技术,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他就是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首席专家——“油茶博士”陈永忠。
“每天能到山边地头,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压满枝头的累累硕果,我心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和宁静。”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事,那么,对于陈永忠来说,这一件事就是让每个人都吃上最纯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陈永忠在脱贫攻坚期间,通过油茶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让一片片高产油茶基地在邵阳大地扎根结果,吸引一大批回乡创业人员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产业已经成为邵阳县的支柱产业,累计带动全县3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因在油茶科技推广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2019年,陈永忠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并获得国家科技部通报表彰。
陈永忠带领团队在湖南省邵阳县油茶基地调查研究
一入“油茶”终不悔 踏上漫漫“寻油”路
陈永忠出生在广西横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81年,陈永忠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因为对土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热爱,他选择了经济林专业。毕业后,陈永忠被分配到当时的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油茶科研工作,“从一个农村娃考上了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认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就这样,陈永忠与油茶的不解之缘开始了。
刚参加工作的陈永忠来到湖南省平江县开展试验研究。那时的平江县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陈永忠借宿在钟洞乡榜上村农民张任生家,他家的房子低矮老旧,屋内只有几个自制的小木凳。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乡亲们对他问寒问暖,把家里最好吃的拿给他。乡亲们的眼中充满期待,他们希望陈永忠的到来能让山绿起来,生活好起来。
平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当地流传着老红军喻杰的故事。喻杰退休后,领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家乡落户,自己种菜、养猪,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让5000多亩荒山披上绿装,群众都称他“真正的共产党人”。
革命老区的贫困,老红军的奉献,对陈永忠触动很大,他在心里暗暗立誓,要用自己所学来回报乡亲们,帮助他们种好油茶,早点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年轻时的陈永忠在实验室做生物技术实验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产出的茶油色味香醇,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食用油,被誉为“油中之王”。但当时的油茶林平均每亩产茶油仅3公斤~5公斤,年产值才200元~300元,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很低。因此,油茶种植常被称为“人种天养”,也被称为“露水财”。
如何提高油茶的产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油茶产业为林农带来更高的收益,让更多人能吃上健康、有品质的放心油?陈永忠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培育出一种产量高、收益大的油茶新品种。而事实上,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油茶新品种,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
上图:2005年陈永忠在油茶地进行育种研究
下图:2006年陈永忠在油茶地进行育种研究
油茶育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陈永忠奔走在14个省的油茶产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收集各种种质资源。开展杂交育种时,连续几个星期在油茶林中穿行,找花蕾、配花粉,期望得到理想的种子。一天下来,陈永忠身上黄一块白一块,满是黏糊糊的花蜜和花瓣,脖子和举了一天的手臂都酸痛难忍,晚上还要与蚊虫相伴,整理材料和数据。
科研的道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1996年,陈永忠陷入低谷,他的整个团队只有4000元科研经费,连差旅费都不够,很多同事转行做开发创收,课题组包括陈永忠在内只剩下两个人。最让陈永忠痛心的是1998年,特大洪水把林场的试验地全都冲垮了,刚刚播下的杂交种子全部化为乌有,数年心血,荡然无存!看着试验地一片狼藉,陈永忠感到心酸又无助,但想着山区林农的期盼,想着自己曾立下的誓言,陈永忠强忍泪水,重新制订了试验方案,所有工作从头再来!
经过10多年不断试验,陈永忠团队终于从上千个组合中择优筛选、培育出“湘林油茶”高产杂交新品种,亩产油从过去的3公斤~5公斤提高到50公斤,产值超5000元,“露水财”变成了产区农民的“摇钱树”,还推广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陈永忠在茶油中试线进行技术测试
陈永忠团队培育了20多万株良种苗木,如果直接卖到市场,收益能超过100万元,但为了更好地推广新品种,他们将这批良种苗木由主管部门统一调拨到各地,建示范林。看见一批批优质苗木被调走,许多人劝他:“你为什么不留下1万株,这可是实打实的5万元钱啊,可以大大改善科研和生活条件。”还有人说,可以与油茶公司联合育苗赚钱,但都被陈永忠拒绝了。虽然当时的科研条件依然艰苦,工资不高,科研经费更少,但陈永忠认为,这些苗子不能动,这是山区百姓脱贫的希望,他们更需要,良种苗木更应该首先成为贫困地区的“绿色银行”。
坚守在油茶科技的最前沿,为油茶产业培育中坚力量
陈永忠在油茶产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深知人才、科技、平台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争取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建成了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油茶种质资源保存库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湖南省油茶产业协会等一批产业支撑和成果转化平台。油茶团队在他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从只有2人扩大到15人,其中,研究员3人,博士和博士后8人,包括种质资源、品种创制、高效栽培、加工利用和产业服务等全产业链创新梯队。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油茶杂交育种、高效栽培、茶油精深加工等油茶产业链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科研重大成果;获授权专利20项。
他先后在全国14个省(市、区)举办油茶产业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指导13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他在湖南攸县、平江、茶陵等地指导培训了的数千名油茶嫁接和育苗技术员,如今这些技术人员被高薪聘请到云南、海南、贵州、广西等地,成为当地油茶生产一线的科技骨干。以陈永忠为首的油茶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为湖南乃至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科技力量。每100株油茶苗中就有92株是陈永忠团队的品种,油茶真正成为了山区百姓脱贫的“铁杆庄稼”。基于此,陈永忠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光召奖等荣誉。
主动请缨扶贫攻坚,走上油茶致富道路
如今55岁的陈永忠依旧坚守在油茶生产一线,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赢得南方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他的事迹早已传遍油茶产区。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油茶专家,就是让我为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
陈永忠在油茶林观察油茶果实生长情况
2009年,他主动到国家级贫困县邵阳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这一干就是11年。“陈博士的茶油技术好,听他的准没错。”说起陈永忠,年过六旬的莫大爷直点赞。他自2012年在陈永忠的指导下种植油茶树,现在种植面积达40亩,去年产油量700斤,年收入超过4万元。“多亏了陈博士,我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生活也越来越好,有奔头。” 在田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莫大爷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学会油茶高接换冠技术,改良自己油茶林里的低产树。
起初,陈永忠带着“湘林”油茶来到邵阳县时,很多人不理解。“油茶树祖祖辈辈都见过啊,到了季节捡茶籽,一亩地几斤油,弄不到什么钱”“良种茶油是不是转基因?我们土茶油还是味道香、油质好些”。 面对种种质疑,陈永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靠脚走、靠嘴说。“你们说的土鸡、洋鸡口感不一样,是因为养殖周期和喂养饲料有区别。良种油茶来源就是自然,没有转基因,生长周期、土壤、气候都和老油茶树一样。”每到一处,陈永忠都会耐心讲解。时间一长,广西人陈永忠慢慢也能听懂邵阳方言,和农民交上了朋友;村民怀疑种植油茶不能创收,他直接带着团队住进大山,用行动和成绩让更多农户参与其中。
这11年里,陈永忠在长沙、邵阳两地来回奔波80多趟,为邵阳县政府建言献策,推广油茶高产良种,指导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足迹遍布邵阳县各乡镇,被当地林农亲切地称为“油茶博士”。
如今,油茶产业成为邵阳县的支柱产业,邵阳县也成了拥有8个“国字号”品牌的“中国茶油之都”。2019年,邵阳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70.6万亩,年产茶油2.02万吨,产业年产值24.2亿元,据统计,在邵阳,油茶产业已帮助近1/3的贫困户脱贫。“一亩茶山百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茶山万斤油,又讨媳妇又盖楼”在当地广为传唱。
陈永忠在为林农培训油茶高接换冠嫁接技术
35年专注做好一件事,用心写好油茶科技扶贫的大论文。在谈到油茶产业带动邵阳县脱贫攻坚时,陈永忠感慨道:“我喜欢看漫山的油茶花盛开,更喜欢看老百姓们脸上舒展的笑容,看他们欢喜的目光。未来,在油茶助力脱贫这条路上,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资料来源:乡村振兴人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