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该县97万干部群众多年来的热切期盼。
脱贫攻坚,产业当先;产业脱贫,关键精准。从平原到丘陵,从浅山区到深山区,鲁山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使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新格局。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产业项目671个,资金8.4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6亿多元投入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2月26日,鲁山县正式脱贫摘帽。
产业+规划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引领,规划先行。鲁山县紧紧围绕“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电商、光伏”六大特色产业,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全县建设10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壮大1000个市场前景好、带贫成效明显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带贫经营主体,实现1万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直接增收,形成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建设绿为先。鲁山县森林覆盖率达55.8%,森林蓄积量达525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218.5万亩,是河南省25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之一。好山好水好地方,得益于鲁山县对“生态优先”理念的一路坚守和发展。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鲁山县,近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建县”战略,把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增绿护绿生态富民的举措,在全县建设酥梨、蓝莓、血桃、软籽石榴、冬桃等十大生态扶贫产业基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全县2.5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增绿护绿实现了增收脱贫致富。
产业+品牌扶贫项目成“知名品牌”
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推进形式,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涌现出了食用菌、蓝莓、酥梨、蜂蜜、牛腿山羊、蒲公英茶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目前,已注册商标29个,“三品”认证28个,无公害基地21个,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酥梨、蓝莓等林果成为全省主产地;天健农业蔬菜专供广州、香港;香菇产销量居全省前三。
产业+文旅让“诗意和远方”融为一体
鲁山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A级景区10余个,单体旅游景观2378个。尧山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鲁山温泉绵延百里,《水经注》记载“可疗万疾”。春赏花木、夏玩山水、秋看红叶、冬浴温泉,已成为鲁山知名旅游品牌。
为此,鲁山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和创特色、塑亮点,建设了画眉谷、龙潭峡等一批特色精品景区和墨子古街、大峡谷漂流、尧山滑雪乐园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接待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鲁山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景区附近的群众,开起了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农家宾馆达到20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从业人员2万多名,近20万群众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产业+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鲁山是山区大县,“十三五”期间鲁山县易地搬迁人口3128户11028人。为使搬迁群众稳得住,鲁山县因地制宜建设了7个安置点光伏电站、3个扶贫车间、4座蔬菜大棚、3座农家乐宾馆,实施发展产业奖补等激励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23期,培训5000余人次,签订带贫协议30余份,鼓励引导就近就业。开发护林、护路、护河、保安、保洁等公益岗位,带动弱劳动能力人员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建设了32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全县有劳动能力搬迁户已全部实现至少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