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季,在黑龙江水稻主产区一些无人驾驶的农机具陆续登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远程控制的水稻插秧机是怎么下田工作的。
总台央视记者 郑宝煜:这里是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在我身后这些无人驾驶的插秧机将蓄势待发。我们看到这个无人驾驶的插秧机跟传统的插秧机有哪些区别呢?它的上方有北斗导航的定位系统,然后这个是智能的控制的一个终端,远程控制室会统一发出指令,按照既定编程的这么轨迹,它将进行田间作业,而且它能做到一个精准,精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走行一公里,它的误差不会超过2.5厘米。
在远程控制室发出作业指令后,4台无人插秧机开出库房,整齐地排着队,精准地转弯,行驶速度和插秧路径都是按照既定的编程轨迹执行。
总台央视记者 郑宝煜: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无人驾驶的插秧机上。这是一个控制系统,对它进行整体的监控,咱们这个农机走的路线就在上面。这红色的就是它的一个运动的轨迹,按照以往像这样的一台插秧机它至少得有两个人进行操作,有驾驶员、有插秧手,这个工作量很大,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他在不停地往复地进行劳动。那现在用这种无人插秧的设备,它不仅减少了人力,而且每亩减少的人工成本就超过了30块钱。
据了解,每年水稻插秧季,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都会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的现象,像插秧机驾驶员和插秧手,每一天的人力成本就在500元至700元人民币之间。从2019年开始,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率先尝试无人农机作业,经过近3年的摸索和尝试,无人插秧作业和无人农机辅助作业的技术逐渐成熟。
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技术主管 高培源:刚开始我们只能实现这个单机作业,就是我们一个设备在一块稻田里进行作业。到如今,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多机协同平台的云端操控,还有我们的作业路径情况的实时下发,作业情况的监控。
总台央视记者 郑宝煜:节本增效是智慧农业的一个显著的优势。那么按照以往在插秧季的时候,从育苗大棚一直到田间地头,它需要很多的人力成本。比如说在搬运秧苗的过程当中,你看这个秧苗的秧盘大概一个就有十几斤重,按照以往这36个超级的水稻育秧大棚它需要五六十个人从事搬运工作。那现在就采用了这种轨道车无人控制的方式进行运输,就解决了从育秧大棚到田间地头这么一个繁重的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