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中国三农报道》为您带来系列节目《乡村振兴我接力·大国良种》,为您讲述我国育种专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为丰富老百姓餐桌不懈奋斗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颜龙安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主要发明者之一,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50多年,育成第一批籼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被称作“杂交水稻之母”。时至今日,利用他选育的“珍汕97A”不育系配组的“汕优2号”等4个杂交稻品种一直是国家认定品种优劣的区试对照标杆。
颜龙安家在江西萍乡,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是以前,粮食产量低,根本不够吃。颜龙安于是立志学农,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学成后,颜龙安回到江西萍乡从事育种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颜龙安带领科研小组奔赴袁隆平在海南的科研基地——南红农场参观学习,同时参与“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全国大攻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龙安:因为我去的是2月份去的,他田里面的试验稻都栽好了,它还要开花呢这个要到3月底到4月初,开花我们就可以去杂交,我就带了点种子回到了萍乡,回到萍乡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活动了。
当年,萍乡的科研条件有限,特别是没有恒温箱,带回来的种子迟迟不能发芽。颜龙安就把种子一粒粒洗干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袋包好,放进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用体温育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龙安:放在这个上衣的口袋里,结果经过7天7晚出了芽儿,那多高兴啊,那是捡到了黄金一样了。
1972年冬,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培育成功。尤其是“珍汕97A”不育系的成功培育在杂交水稻播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据农业部统计,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25亿公顷,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稻谷1874.4亿公斤,“杂交水稻之母”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龙安:这个称号不在乎,只要我们在工作当中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事业做出一个成果来这是最重要的。
从事科研工作50多年,颜龙安没有停歇过一刻。上世纪80年代,颜龙安开始了超高产杂交稻的研究。他研发的新品种水稻 “献优63”最高亩产达900公斤。1985年,我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为了解决杂交早稻不好吃的难题,提高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颜龙安历时近10年选育出“汕优102”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抗病害能力更强。
如今,虽然颜龙安已经退休多年,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手里的科研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龙安:我是2003年就退休了,退休我不退职的,身体还可以。我们的徒弟都邀请我帮着他一起搞,我说我是只能尽我能力,我走得动我就会来看一看。因为我立下了这个志愿,走了这条路、走通了这个路就死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