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我国一批珍稀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国4个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
西沙珊瑚礁区域是我国沿岸地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源地,在海面之下,一场特殊的“造林”行动正在进行,通过水下摄影机可以看到,在人工投放的礁盘上,现在生长了不少新生珊瑚和贝类藻类。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黄晖:它跟陆地的植树造林很相似,我们要平整土地、要挖坑,我们要培树苗,培育树苗以后我们要去种植。那我们珊瑚也一样,我们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技术,多种的类型的珊瑚苗种培育技术,还有就是我们底质改造技术、底播种植技术等等。
黄晖告诉记者,此前,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片区域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2013年开始,她和同事开始在这片海域进行珊瑚培育,目前已经开辟了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累计培育的珊瑚苗种超过10万株,存活率最高能达到70%以上。
最新监测显示,我国的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广西北海、海南东海岸、西沙珊瑚礁等4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其中,海南东海岸和西沙珊瑚礁活珊瑚盖度分别为18%和23.5%,均较5年前显著增加。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黄晖:我们这两年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把我们国家的整造礁石珊瑚的分类体系重新拟定,然后梳理了以后,重新出来的数据是我们有445种,那这样基本上是占到全球60%,多样性很高的。
黄晖告诉记者,保护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也离不开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支持,过去5年,我国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重大工程,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人为破坏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