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临期食品在市场上走俏。一些商场里开设了临期食品的专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超市。临期食品走俏,受到哪些人喜爱?这些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记者连日进行采访。
顾客:临期食品正常享用,价格还远低于市价
“每天人都挺多的。不少人下班后喜欢到这里转转,淘淘零食。”今年9月份,臧书睿在武进路劲城附近开了一家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小店,没想到一开张生意就挺不错。
25日晚上,记者在店里看到,络绎不绝的消费者中,有年轻人,也有大妈大爷,还有三口之家。商品标着的“临期”字眼特别醒目,价格也感觉非常便宜。
家住路劲城的90后肖畅爱吃零食,她把这家临期食品小店称作“宝藏”。“零食有上百种,有国产也有进口的,关键是很多零食的价格只有两三折。临近过期又不过期,打折卖掉也算是反对浪费吧。”
向超也是临期食品小店的忠实粉丝。他每周都要来这里一次,且每次来只买啤酒,一买就是两箱。“在其他超市,这一箱啤酒要120元,这里只卖58元,几个要好兄弟聚一顿就喝光了。”
除了武进路劲城附近的这家小店,武进四季青服装城和横林、翠竹等地都出现了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小店。新北一些大型超市也设置了“临期食品选购区”,相关食品被放在显眼位置。
商家:有专门进货渠道,可拿货越来越难
“我们店里销售的临期食品有专门的供货渠道,产品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在翠竹开临期食品专卖店的崔文(化名)介绍,他们小店今年4月份开张,受到各个年龄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而臧书睿在路劲城的临期食品小店因为生意不错,也促使他迅速开设分店。据他介绍,路劲城小店平均每天营业额近万元,他今年10月中旬在前黄镇和武进四季青服装城选定了分店位置,并于近期开始了试营业。
“我去年就已经注意到了临期食品这门生意,并花了半年时间到北京、上海等地跑市场,总结了一些经验。”臧书睿说,这么一走才发现,北京、上海在前两年就已经有了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市场。
今年,不少二三线城市开始流行临期食品,所以现在进货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轻松。“去年在上海金园路,原价20元的进口啤酒我们用2元就很容易能买到。现在就要凭运气了,进货的人太多了!”
律师:临期食品需要给出明确的监管规定
臧书睿说,来他店里的消费者都了解临期的意思。但也有人在店内逛了一圈后,还是担心安全问题,空手而归。“临期食品只是临近保质期终末期的食品,但它们依然在保质期限内。像我们店的产品,离保质期结束都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临期食品的说法已经被商家和消费者普遍接受,商家也履行了明示告知消费者的义务,但严格地说,临期食品还只是一个市场概念,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法律概念。”江苏常武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治善介绍,相关法律法规虽未涉及“临期食品”,但食品安全涉及民生大事,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商家仍然需要依法经营。
她说,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曾出台对临期食品的管理措施,但多属于地方政府规章,监管标准也不统一。
“监管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对临期食品的有效监管。有必要明确临期食品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责任,尤其经营临期食品的商家,需要承担严格的审查和检验义务,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管理:引导临期食品合理利用
对于当下临期食品走俏现象,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卞伟向记者表示,临期食品在销售过程中本属堵点、难点、痛点,却在近年来成了“香饽饽”,这一变化有助于消化食品市场的库存,减少食品浪费,也能给消费者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根据目前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他表示,商家销售的食品临近保质期,必须保证是在法律规定的保质期内。临期产品同样需要接受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管,一旦发现问题,相关责任人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据了解,省内已有城市开始引导临期食品的合理利用。今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后,扬州市在今年6月份打造了临期食品捐赠平台,优先向服务范围内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士等困难人群免费发放临期食品。(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