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理人,一个在2019年由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在很多人听来,甚感陌生。
伴随着现代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发展进程,新出现的这一群体,既要懂科学种植技术,也要善经营与管理,延长产业链促农增收,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数据显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对农业经理人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50万人左右。自2019年开始,市农业农村委启动农业经理人培养项目,截至目前,已有来自9个涉农区的260余名学员参与。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农业经理人500名。
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他们如何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其中一员,揭秘这一职业。
让农民专注田头
走在上海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田头,460亩的大棚里,正种着一垄垄绿叶菜。目前只有两个品种:大叶蓬蒿和广东菜心。棚里安装了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控土壤情况以及棚内温湿度,确保蔬菜长势良好。就连田间道路也有专人定时打扫,干净整洁。
时间推回到2017年,当退役军人王印来到这里时,田间地头是另一番堪称“混乱”的景象。彼时,同很多同行一样,太来合作社仅仅承担田地转包的职能,并不参与农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环节。农户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蔬菜品种,田头无人管理,环境脏乱不说,还有人在棚内搭起窝棚,冬天烧煤炭取暖,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样的情况,是生产方式决定的。”王印从部队复员后,曾在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事了10年的管理工作。久而久之,生出了自己经营农业的想法。
在他看来,散户种植蔬菜,必然缺乏规模,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以及稳定的渠道。“农户凌晨两三点就要去批发市场卖菜,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在生产上,而且卖菜挣得不算多,有时甚至会亏本。没钱租房子,只能搭窝棚。”
如何将农户解放出来,回归田头?担任太来合作社理事长后,王印借鉴国外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决定走种植规模化、蔬菜品牌化的路子。于是,合作社一改混杂的蔬菜品种,基于对于市场需求的经验,提出田头就种三样菜:大叶蓬蒿、青米苋和广东菜心。
起初,农户对这一做法不理解。“都这么种了好多年了,换了品种,万一卖不好怎么办?”已经习惯一亩三分地种植模式的农户,提出了种种质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合作社提供了两种选择,一个是保底价收购,一个是农户找其他渠道销售,没有卖出去的部分由合作社兜底。另外,农民也可以选择在田头当工人,假如一年的收成低于工资,合作社将补上差价。
这给不少人吃了定心丸,菜田里开始慢慢种上了绿叶菜。变化显而易见。由于不用再操心销售,农户可以专注于田头。通常,一对夫妻种植五六个品种的蔬菜,最多顾上三到五亩地,现在种植单一品种,可以承担不低于12亩的面积。不必再起早贪黑,收入也稳定了。
“当单个品种形成规模后,我们就有了对接大客户的底气,逐步增强了议价权。目前,合作社已和生鲜电商、部队、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共计60多家建立了协作关系。”王印说。
让农产品价值翻倍
在上海种蔬菜,要面临“两大难”:用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产业机械化以及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户,节省了人力,但是购买设备以及后期的维护,即便有了政府的一定支持,对经营主体也是不小的压力。不少合作社直言:仅仅依靠蔬菜种植,最多是养活自己,但是要做大做强很难。
如何让经营主体也能“吃得好”,保持产业的生命力,是包括王印在内的农业经理人要思考的问题。
“单单机械化或者物联网应用,是不够的。”王印研究了日本的农业产值构成,发现只有20%来自农业种植,剩下的大部分都来自产业链其他环节。“我们的眼睛不能光盯着种植,而是要将产业延伸至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市场服务业上,也就是‘三产融合’,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一产业种出农产品,第二产业进行加工,再与第三产业的服务对接,通过延伸产业链,就能形成“1+2+3=6”或“1×2×3=6”的效应,让1份农业产值实现数倍增长。这正是上海农业的一大努力方向。
于是,依托于农业用地的配套用房,太来合作社建起约七百平方米的净菜车间,带动了约30个当地新增就业。相较于工业用地,将净菜车间放在田头,不管是用地还是人工成本,都相对较低。而且,蔬菜刚完成采摘,第一时间就能进车间,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新鲜度。
从收益上来说,将毛菜分拣做成小包装后,毛利润能达到约35%。又或者做混合蔬菜,保质期进一步拉长,毛利润可提高到50%至60%。
“目前,很多净菜销往海底捞、盒马等商家作为火锅配菜。不只是产品的附加值,客户的黏性也得以提升。”同时,太来与周边11家合作社开展合作,放大辐射效应,共同做大利润,带动更多农户的蔬菜销售。
有人曾经问他:既然一产难挣钱,为何不干脆放弃,直接做二三产呢?
“一方面,我们要有鲜活的东西给客户看,为打响品牌加码;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的配套用房也为我们节省了成本。”作为一名农业经理人,王印认为乡村产业振兴还是要多多回归农业本身,不仅低头种地,也要抬头看市场,根据市场趋势和消费风向,及时调整布局。
太来合作社正启动预制品加工项目,他们收购了一家位于小昆山的工厂。在那里,菜品完成所有加工程序,送到客户手中加热即可食用。目前,已有企业向他们抛出了数百万的单子。“在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的几率越来越小,更多地依赖于快手菜、即食菜。中央厨房+门店的餐饮模式越来越成为趋势,要先一步占领市场,打通从田间到仓储分拣以及餐桌的全流通链条,让市民和企业都能吃得好。”(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