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放归时“小核桃”还是亚成体,三年时间过去,如今已经非常健壮。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小核桃”参与野化培训与放归计划?如何能够让圈养大熊猫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计划,对放归地和放归大熊猫的选择都有严格要求。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负责人 吴代福:首先要考虑野化培训的幼崽个体,它的血缘怎么样?如果是在已经放归大熊猫的放归地再放归的话,可能要考虑以前和我们将来要放归的大熊猫的血缘,避免近亲繁殖,还要防止远交衰退这种情况。比如我们四川的大熊猫可能就不能在秦岭那边去放归,或者秦岭的大熊猫放归到我们四川的种群里来。母兽它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带有遗传性疾病,它有没有一定的野外经历,它的野外带崽的能力怎么样?这些都可能影响它们出生的幼崽,也就是我们野化培训的幼崽,它将来野化的效果怎么样。
2016年7月30日,“小核桃”出生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经过综合评估,“小核桃”一出生就由妈妈哺育,开始了第一阶段的野化培训。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负责人 吴代福:从出生到一岁左右这段时间,“小核桃”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妈妈在一起,这个阶段是“小核桃”行为发育和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培训它,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比方说它采食竹子、爬树、寻找水源等等。
2017年12月15日,“小核桃”与母亲一起转入第二阶段野化培训场,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第二阶段野化培训。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负责人 吴代福:它这个时候是处于一个食性转换的阶段,它既要吃竹子,又要吃母乳。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就不能满足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它转入第二阶段培训场,它就需要学会自己独立去采食,要寻找一些庇护所,要能够识别天敌。
2018年12月27日,“小核桃”和“琴心”一起在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自然。截至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经成功放归并存活9只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