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茼蒿、菠菜、辣椒……蔬菜齐刷刷上市,赶得就是这波行情。在浙江省平湖市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绿迹基地”,大棚里头一派繁忙景象,负责人余魁却有条不紊。这厢还在收菜装箱,那头已经上报种植计划,接下来登场的是2万棵生菜。
井然有序的背后,除了大伙配合得当,“军功章”还得分给另一位“智慧管家”,名叫“浙农优品”。打开手机,一个月前种的辣椒,用了哪些药,啥时施的肥,每次用量多少,一清二楚,俨然线上版的农情日志。不光自个儿管理方便,销售者买到产品,只要一扫包装包装上的“浙农码”,从生产、销售到物流,全环节数据一览无余,自然吃得也安心。
在今天的浙江,“浙农优品”正成为主体们的好帮手、新农具,功能多着哩:比如,植物医生,虫情拍照识别、自动分析预警、精准指导防治;浙样施,耕地质量“一网通查”,科学施肥“一键到田”;手机记录农事,线上开具产品码,合格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集成展示;金融保险,具有无感授信功能,打通融资信贷便捷桥梁;还有政策到家,无需东寻西找,这里可“一网打尽”。
“最关键是,这个应用不仅实现了肥药的精准管理,还助推了产销对接。”余魁告诉记者,通过“浙农优品”,采购商可以看到基地种了什么、何时上市,便于提前下单,“此外,我们也能通过应用主动对接供应链企业、近场电商平台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而且有了背书后,品牌更响,溢价能力也显著提升。试用几个月,平均溢价达到每斤1.4元,好用管用!”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浙江在全国首创“肥药两制”改革,即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如何加速和撬动这项改革,让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从中获益?对此,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围绕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服务“大场景”,创新开发了“浙农优品”这一数字化应用。
据介绍,“浙农优品”打通了包括肥药购销、农事操作、产品检测、质量认定、产销对接、农废回收等在内的从田头到餐桌全环节业务流和数据流,以此来优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监管智慧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产销一体化、肥药闭环化等服务,实现市民消费安全放心、农民优品获得优价、农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地环境持续修复等。
设想虽好,如何落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农优品”通过构建实名购买、定额施用、质量安全、一标一品、产销对接、农废回收、双碳账户7大多跨场景,再造植物医生、土肥专家等12个流程,推出40项服务功能,锁定农产品抽检不合格、肥药超限量超范围等11个风险控制点,创新生产标准、质量追溯、主体绿色评价等5项体制机制,推动实现业务全穿透、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风险全管控、服务全集成、一码全贯通。
目前,不少地区已通过“浙农优品”尝到了“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甜头,并且开始各显神通,推出一些个性化服务。在永康市,除了赋能规模经营主体,当地还在8个特色农产品产区和蔬菜基地,设置了“共享发码机”,解决非规模主体开合格证不方便的现实。此外,永康计划在现有“农废一本账”基础上,探索打造“智慧农废回收应用场景”。
目前,“浙农优品”由驾驶舱、浙政钉、浙里办组成的“一舱两端”整体架构基本成型,全省11市、86个涉农县全部实现数据跨级联通,各项功能逐步迭代升级、延伸拓展,已有4.6万家农业生产主体和8496家农资经营主体上线应用,日活跃度8万余次,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20.1万批次、561万张,正成为实用、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工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