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策 >

农技员齐汪林:扎根深山26载为民富

——

2022-04-22 21:25:16

“根据实践,茶叶烘干采用百叶窗式烘干机,让杀青后叶梗与叶上的水分均匀散发,烘干效果好,不能用提香机来进行烘干。”“谢谢齐站长,这可是‘硬科技’啊。”这是2022年茶叶采摘加工期间,一位个头不高,身材偏瘦的中年汉子,在大塘、蒋潭等村巡回指导时,与茶农交流的内容。

这位中年汉子,便是安徽省桐城市唐湾镇农业站站长、驻大塘村工作队副队长、共产党员齐汪林。齐汪林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一名平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26年如一日,扎根深山,致力于群众致富,致力于乡村振兴,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农技员、农民满意农技员,并获桐城市首届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先进个人表彰。

二十六载传科技

26年前,齐汪林从农校毕业,毅然选择了别人不愿去的山区唐湾,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二十多年来,他翻山越岭,汗水洒遍了全镇山场、林地、河冲的沟沟坎坎。通过走访调研,齐汪林发现,这里生态环境优越,必须利用绿色资源,打造农业特色,扩大支柱产业——茶产业,探索有机农作物种植,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为做好“茶文章”,他起早摸晚,披荆斩棘,在高山丛林中攀爬,引种、试验、推广优质小花茶,组织茶叶大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持引导雾聚岭、白云尖等合作社创建生态茶园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多次组织本地茶企参加茶博会,推介本土茶叶,唐湾产小花茶逐渐走出大山。

唐湾山多地少,且大多数属于山高水冷的冷浆田,单产低,群众收益低。为提高单产,齐汪林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在长期实践中,他因地制宜,摸索出有机稻种植技巧。他的爱人唐翠萍,在他的影响下,注册成立了翠萍家庭农场,流转梯田,采用传统耕作模式和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种植高品质有机稻,生产“山親”牌高品质有机米,通过电商销售,带领山区群众共同富裕。

“刚开始齐站长叫我试种有机稻,我很快就试种成了,还成立了桐塘香合作社,有机稻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没有他的精心指导,哪有我的今天?”大塘村村民姚承高这样说。

目前,翠萍农场有机稻种植如燎原之火,由长岭传播至蒋潭、铜锣,仅蒋潭村有机稻种植面积就达100多亩,带动村民增收二十多万元。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为一名党员,齐汪林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服从组织安排。2018年4月,他被选派到蒋潭村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此时他的二宝刚满4个月,作为顶梁柱,正是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一头是工作,一头是家庭,这位当时有着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来到山区村蒋潭,齐汪林骑着电瓶车,对26个村民组全面走访,将全村所有农户的住房、人口、家庭情况摸得清清楚楚,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驻蒋潭村两年多来,他与村“两委”一道,加班加点,风里来雨里去,黑夜连着白天干,在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上持续发力,在雾聚岭茶叶、有机稻和中药材等绿色产业种植上下功夫,在中共桐怀潜一大会议址等红色旅游打造上下功夫, 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村出列,蒋潭村荣获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

作为站长,除了驻村扶贫,他还要兼顾唐湾农业站的事务,承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等工作,忙得连轴转。驻蒋潭两年多来,齐汪林晒得更黑了,脸庞更瘦了。

驻村扶贫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2021年6月,齐汪林来到山区村大塘,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大塘村同样是山区村,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齐汪林利用所学的农业科技专长,指导村民发展产业,致力于大塘村乡村振兴。

大塘村脱贫户华石明,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利用山场发展养殖业,注册成立天堂寨家庭农场。农场种植的水稻、山芋、玉米等作物秸秆喂养100多头牛羊,牛羊粪肥田,物尽其用,形成良性循环。“感谢齐站长对我的关心和指导,现在我养羊养牛,越养越顺利了。”这是2022年4月的一天,养羊大户华石明对上门指导的齐汪林由衷地夸奖。

初心不改为民富

从农业站站长到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从蒋潭到大塘,驻村地点转移了,但他为山区群众服务的初心,一点没有改变。

他致力于唐湾镇旅游宣传,自2017年起,每年在翠萍家庭农场有机稻种植基地举办“桐城唐湾插秧节”,多次举办秋收节,吸引游客、城区家长和孩子前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并以此推广有机稻种植,带动山区群众共同创富。

齐汪林住在唐湾镇农业站宿舍,那也是齐汪林落在山区的家,房子并不宽敞,屋子里摆了许多粉丝、薏仁米、苦荞麦、茶叶、有机米等农产品。齐汪林爱人说:“它们都是齐汪林帮助老百姓代销的农产品,真是扶贫扶到了家里。一年忙到头,顾着村里顾不着家里。大女儿到一百多里外的学校上学,他顾不上接送、陪读、辅导;小女儿也顾不上抱一抱……”

驻村工作以来,齐汪林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考虑个人得失。多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关系渠道,帮助蒋潭村群众销售农产品两万多斤,每年都代销额在七八万元,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疏泽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热点排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