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两年行业内的大热点,有关预制菜的话题总是能引发热议。今天我们就从大家最关心的角度出发,一起来探寻预制菜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预制菜如何定义?
目前,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并没有明确,预制菜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
模糊在哪?外延不清,内涵不定。
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很多人认为“预制菜”首先需要是一道菜,哪怕是把火腿切一下端上桌,也算一道菜,是菜就和米面粮油有区别。在大众的认知中,菜是配着大米、馒头等主食吃的,是属于不同范畴的品类。但有人却把炒饭、包子、饺子等“主食”也都归为预制菜,就让人很难理解。
目前,整个预制菜行业还处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混沌状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定论,皆是讨论。
到底何为预制菜?现下最被接受和认可的分类是“即食、即热、即烹、即配”,不管是烧鸡、火腿、罐头,还是酸菜鱼、梅菜扣肉、剁椒鱼头,只要是半成品的菜,都叫预制菜。
产品力创意实战机构创始人王金涛认为,预制菜是经过中央厨房或工厂加工后,采取冷冻、真空包装等方式,以“半成品”菜品的形式卖给餐馆或消费者,很难界定它是菜肴还是食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预制菜是餐饮和食品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一种表现。
预制菜进入加速期?
虽然“预制菜”是个新词,但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预制菜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在美国,五十年代传到日本,后又在台湾地区流行。经过数十年发展,美国、日本成长出了诸如Sysco、康尼格拉、泰森、日冷等大型预制菜企业。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及未来走向,参考的正是国外发展史。
90年代,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一批感知预制菜未来有大发展的先行者们开始大胆尝试,现在业内知名度比较高的好得睐、味知香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做预制菜。
2000年左右,国内深加工半成品菜企业逐渐涌现,预制菜被更多企业盯上,但由于冷链、物流等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2014年,预制菜B端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市场接受度变高,开始步入放量期。2020年疫情爆发,B端餐饮消费受阻,“宅家经济”盛行,预制菜迎来C端加速期。
真热还是虚火?
默默无闻二十多年的预制菜,就这么一下“火”了。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8%,据艾媒咨询预测,未来两年仍将保持20%以上增速,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2-2020年,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从2754家增加到12983家,年均复合增速21.39%,到2022年1月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已达6.81万家。
从政府到企业,从业内到跨界,各路人马奋勇争先进入预制菜行业,生怕错过这难得的风口,但另一方面又对预制菜的未来没有底气。
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2017年开始出现的火锅烧烤食材新零售,借2020年疫情大火,当初也是被预估超万亿级的市场,仅仅两年过去,已经变得一地鸡毛。
好得睐董事长汤建英、味知香董事长夏靖都对预制菜当下的“大火”有些担心,在他们看来,预制菜话题虽热,但未来发展仍不明晰,大批不明真相的人涌入赛道之后,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他们认为,预制菜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拔苗助长”可能会适得其反。
预制菜离消费者还有多远?
实际上,目前中国预制菜的销售还停留在B端,占整个预制菜销量的近80%,家庭消费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虽然各类电商平台在过年、封控期间给出的销售数据很可观,但都是在特定时刻之下。
在对C端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预制菜,虽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消费者,但预制菜想要走进日常餐桌,成为一日三餐的一部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培育市场。
作为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消费者的认可至关重要,预制菜火不火要由消费者说了算,而不是预估和想象。但目前的情况却是,生产预制菜的厂家过剩,消费需求不足,触达消费者的渠道有待通畅,从这个意义上说,预制菜离消费者还很远。
“冻立方·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全产业发展大会”8月8日-8月10日将在郑州举办,共议预制菜行业热点。
国内从事预制菜产业研发、技术、生产、销售、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人士将汇聚一堂,解读产业格局与市场趋势,研讨预制菜面临的难点和突破点,助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