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近日表示,雪碧自8月1日起将绿色瓶包装改为透明塑料包装,从而结束长达60多年绿瓶历史。为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发展,升级版的瓶子外包装为透明色,采用100%回收的PET塑料。塑料集团R3CYCLE的首席执行官朱利安奥乔亚说,透明塑料瓶子可以制成新瓶子,有助于推动塑料的循环经济。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测算,循环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2021年7月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塑料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PET因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可塑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PET无毒、无味、卫生安全性好的优点,也使其可直接用于食品包装。然而,自然环境中大量PET使用废弃物的积累和迁移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负担,因此PET的降解问题也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目前PET的环保问题主要靠回收再利用来解决。
可口可乐公司曾表示,机械回收绿瓶再变为透明瓶子的过程实在困难,透明塑料瓶更易被回收。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饮料包装均使用透明塑料瓶,只有雪碧、七喜等少量饮料仍使用绿色塑料瓶。“整体上看,放弃绿色包装对雪碧整体的辨识难度增加了,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饮料公司,本次更换包装践行了低碳理念,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是值得倡导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包装绿色化转型已成为企业低碳化转型道路上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包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发低碳环保的包装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济大学循环经济所所长杜欢政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还是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一次性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这也是“双碳”的重要方面。目前,循环经济市场已初具规模。
早在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表示,全球塑料产业发展迅速,已累计生产超百亿吨塑料,产生的塑料废物超过70亿吨。塑料工业消耗了全球8%以上的石油,约有2/3的塑料制品未被有效利用,塑料污染废物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认识到塑料问题的复杂性,要有创新性机制,解决塑料制品的替代、生态设计、回收、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以及贸易的控制。”
业内人士认为,在食品包装方面,可通过对设计结构的改进,轻量化设计,材料循环回收利用等,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可从生产加工、消费使用、用后遗弃等方面全面减少对生态的破坏。通过提高回收和再循环目标来减少包装和包装废物,通过回收富碳气源中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生产PET瓶所需的关键原料,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饮料行业探索突破性的环保包装解决方案。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表示,塑料行业量大、面广、创新速度快,环保压力大,国内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联合国终结废旧塑料污染公约的提出,都对塑料废弃物的规范回收、高质化利用、安全处置等提出了要求,海洋塑料垃圾、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污染治理等成为全行业、全社会都面临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塑料加工行业不断努力,坚持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理念,沿着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方向,着力开展绿色设计、单材化、高值回收利用等相关工作。
塑料回收利用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在全国确定了北京、天津等60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通知提到各城市要重点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规范回收站点和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绿色分拣中心、交易中心,并将塑料废弃物、废旧纺织品规范收集设施作为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建设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投放和回收设施,进一步加强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提质改造,鼓励高质量再制造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固体废物处副处长高兴保表示,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生态环境部积极回应行业需求,组织修订并于今年5月发布《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规范和指导废塑料的污染防治。“主要修订了3方面内容,一是衔接补充排污许可、台账等新制度的管理要求;二是从废塑料污染产生、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再生利用和处置全链条,全面提出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和医用源废塑料的污染防治要求;三是明确废塑料化学再生污染控制要求,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前提下,推动适用于低值废塑料的先进再生技术应用和化学再生项目规模化发展。”
上海近日对外发布《上海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贯穿源头减量、精细分类、高效利用、循环再生等全过程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高效率的循环型社会。杜欢政说:“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每天产生将近3万吨垃圾,低附加值的废塑料等占比达20%,每天也有6000吨,如果大力推动相关资源循环利用,塑料生产等过程的碳排放量有望显著降低。”杜欢政认为,“上海这样的消费型城市,更应该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绿色循环的消费模式,通过终端倒逼生产制造环节转型,推动生产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建立起精细分类、覆盖广泛的回收体系,既有望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又能支持双碳目标。
近期发布的《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