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预制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饭馆餐桌上,但“点餐后才知自己买的是预制菜”,令不少消费者感到不爽。8月2日,中消协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外卖堂食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等猫腻,并称此举会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是通过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及包装,再通过加热等方式可直接食用的菜品。相比于传统烹饪的操作流程,预制菜省时省力,简单便捷。没时间做饭的上班族、没体力下厨的老年人,都很青睐预制菜;对因疫情受创的餐饮业来说,预制菜更是能够一定程度地降本增效。
既契合加快的生活节奏,又符合消费升级趋势,预制菜甚至被资本当做餐饮业的新风口。据报道,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长期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商机搅动市场,并迎合了各行各业、各年龄群对快餐的刚需,但预制菜能不能真正打动食客的味蕾,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和营养的各式期待?
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社交平台上,网友吐槽比比皆是:“原来是预制,难怪比我自己做的还难吃”、“花下馆子的钱吃预制菜,那跟我自己买来加热有什么区别?”据《半月谈》此前报道,市场预制菜产品的确存在标识不详细的问题,此外,标准不统一、质量难保证、图文不符等也让预制菜的品相大打折扣。今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中,也列举了预制菜口味有待提升、标识不详细、种类单一等多项问题。
预制菜自有优势,但它终究无法代替中餐特有的煎炸烹煮。中餐现场制作,考验厨师对食材、火候的把握,食客享受的则是新鲜出炉的“镬气”。很多菜肴,厨师尽力压缩菜品从炒熟到上桌的时间,是因为这极大关系着菜品的口感层次和温度色泽。现炒是中国美食的魅力之一,尽管当下预制菜能够通过科技保鲜,但同样的菜品,预制菜和现炒,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很显然,预制菜可以也应该在需要它的领域发力,但不该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对口味有更高要求的顾客。网友对预制菜的吐槽,不是反对这种烹饪形式,而是对未能知晓此菜预制的不满,对餐厅不够用心的失望,对商家诚信指数的指责。中消协点名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是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撑腰,是给菜肴名不副实的饭店提个醒,也是在促进监管部门尽快将预制菜的标识问题纳入视线。
预制菜,应让消费者预知。比如像商品价码一样,在菜单或饭店门口醒目位置标个明白。这是对顾客该有的诚信,也是对美食文化的一份尊重。(辛音)